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风俗习惯 > 老北京的丧仪风俗

老北京的丧仪风俗


老北京的丧仪风俗


    灵堂设置和祭奠 人死后的停丧日期因家境不同而有长有短。除"四天接三五天埋"和极贫之家不计时日外,有七天、九天、十一天、十三天和三七、五七、七七(四十九天)种种日期,都是三日接三,出殡前一天伴宿,其中念多少棚经是随便的。早年人死后很少借庙宇移灵办事的,都是在本宅搭棚办事。人死的当天一方面准备棺殓,一方面就招棚铺搭棚。搭棚是平地立杆,顷刻便成楼台,和杠夫抬杠全是北京特有的技术。所搭的棚按不同季节区分质料:冬日搭"暖棚"、"布棚";夏日搭"凉棚"、"席棚",凡四面上一半玻璃的叫做"玻璃棚"。以形式分:大富之家可搭"起脊棚"、"三殿两卷?quot;、"一脊一平棚",有脊棚只能用在丧事上。中等人家都搭"平棚",上素玻璃。下等人家好的可以搭"一撒竿凉棚",次的只能支"布帐子"。丧事灵前应有"月台",并有头二三号之分。头号月台上有天井,可以由前、左、右设阶,二号稍小一点,三号设天井,只前方一阶。

  穷家没有月台,可以平地安栏杆,再穷连栏杆都可不用。有身分的人家,棺木例加红锦"落地罩",左右设幔帐,由外看不见守灵的丧家妇女。灵前扎素花灵帏,前挂白布灵帏,棺前设红锦大坐椅,椅前设灵桌,桌上设"闷灯"和五供。旗籍世家还在桌前设矮桌,上放"锡奠池",池左设"执壶"和"奠?quot;,备来宾奠酒致祭。如遇皇帝赐奠或尊长上辈致奠,即改设高茶几,以便立奠。汉人不设奠池,体统的人家设高茶几,预放香炉燃炭,备檀香,为来宾拈香致祭。次一等的即在五供内高香炉中放五炷高香或白速定,白纸黏妥,来宾举香后,仍插入炉中。月台中心设蓝布拜垫,上罩红毯,表示丧家不敢请来宾跪素垫,而由来宾自行揭去红毯以示谦逊。

  接三 人死三朝,谓之初祭。习俗以亡人三朝必在望乡台上瞻望家中,所以三朝祭祀亡人,希望亡人尚飨,所以称"接三"。因必须送焚冥器,所以又称"送三"。接三本日,大户人家门外设对锣、对鼓或单锣、单鼓的"门?quot;,另在大门设梆子(即古代的"云板"),二门设□并站立回事人员,谓之全份。另在月台旁设置"清音"一部助哀。中等人家只有门吹、清音;中等以下人家就只有门吹了。中上人家的门吹都是一早就来,谓之"早上鼓",等而下之是"午上鼓"、"晚上鼓"。

  接三之日来祭吊的客人、至亲好友应在上午,稍远一些的戚友多在下午。主人例备"炒菜面"款客。炒菜面就是炒几盘菜(以四盘为多数,也有六盘八盘的),另做打卤面条果腹。早年极富人家也不在接三之日预备全席,因人生的三面(初生时的洗三面、生日的寿面和死后的接三面)例不能少。入席时茶房必高声喊:"诸位老爷避屈啦您呐,改日造府道谢啦,请诸位大驾送三啦您呐?quot;喊得非常清脆可听,在没有一句命令式的话中,透出命令式的意思,所以茶房可谓北京一绝。当来宾到门,门吹必然打鼓,外场人多半喊一声:"响响鼓您呐!"于是男客三声鼓加吹大号,女客两声鼓加唢呐,大门梆子听见即连响四下(四下为哀音),二门的□也跟着敲四下。客到内门,回事的人在头前飞跑,高喊:"某老爷到","某太太到",门吹大锣随在客后敲响,来宾不必投刺。客至拜垫应奠酒的,即由本家奴仆执壶斟满爵内递给来客(其实壶内是凉水)。

  客人双手举过头后,以左手端爵盘,右手执爵耳,洒入奠池中少许,递还执壶的家奴,随着叩首。奠酒全在"率劲",叩首也要下深起而腰直,绝对冠冕体统。当来客下跪后,门吹响锣一声,门外吹打,月台旁清音随也吹打,清音只是吹那《哭皇天》一个曲牌子,声音细细,堂鼓冬冬,真有个凄惨味儿。清音是连续吹,大锣是每叩一头打一锣,直到叩毕起立,大锣再打一声,清音和门吹一齐停止。汉礼虽不奠酒而捻香,门吹和清音也是同样吹打。世家府第多在灵前灵后各设奠池,男客在灵前叩祭,孝家男丁在灵后左侧陪祭,女客在灵后叩祭,孝家妇女在灵后右方陪祭。满族妇女叩首礼,跪的时候不似男子腰板直立,而是坐在脚上,由女仆执壶,叩"鞑儿头",即头向右前倾,以右手指尖摩两把头右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