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风俗习惯 > 聊城节庆习俗

聊城节庆习俗


聊城节庆习俗


    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这是民间最为隆重的传统节日。从上年腊月三十日开始,连续庆贺数日,向有正月十五前均为“过年”的说法。

    除夕,俗称“年三十”。家家户户在欢庆之中贴对联(服孝期内只贴紫对联)、门神,屋内挂年画,有的院里挂红灯,并着意倒贴一个福字,寓意“福到”。打满1缸水,抱足3日柴。柴多是豆秸、芝麻秸,有“芝麻秸,当大官;豆秸棒年年旺”之说。除夕之日,还要祭祖先、祭天地。北屋内设供桌,安放祖宗亡灵牌位或悬挂祖谱。院内设天地桌或者香台,供奉“天地三界十方万灵真宰君之神位”,也有的供奉玉皇大帝、王母娘娘画像。各个供奉的神位前摆上供品,备好香烛。近中午或下午时,男子衣帽整齐,到村外朝祖坟方向作揖磕头,请祖先之灵回家过年,俗称“请家堂”。请进家后,大门口放置拦门棍,以示防邪魔鬼祟入宅之忌。在院内撒芝麻秸或谷草,叫做“撒岁”,意在为财神,祖先备料喂马,人行其上谓之“踩岁”。入夜,秉烛焚香,灯光通明,彻夜不眠,称“守岁”。旧时农民为躲债外出,俗称“藏年”。除夕之夜,家人团聚,欢欢乐乐,打牌、看电视,少儿手持灯笼或小蜡烛,点鞭炮,放烟火,人人欢喜,处处热闹。至午夜子时,欢庆活动达到高潮。零点钟声一响,霎时鞭炮轰鸣,花灯高照,震耳欲聋,长辈带领子孙烧纸焚香,祭天地、祀祖宗,酹酒祝福。而后全家老小围坐炕头,喝团圆酒,吃年夜饭。食之前,先上供。子时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包饺子时放入一枚铜钱(现为硬币),谁吃到带钱的饺子就意味着谁的福气大,来年发财。还有的包花生、枣、栗子,主要用意是祈求早得子,人丁兴旺。饭后,晚辈给长辈磕头拜年,长辈向晚辈分发磕头钱,即“压岁钱”。

   初一,为春节的主日。是日,人人穿新衣、戴新帽,早饭都比平时早几小时。饭后,街上人群络绎,男男女女,向街邻亲友拜年。在农村,从长辈起,先近支后远支,先本族后外族。当长辈的在家接待宾客,一群群的年青人来来往往,挨门拜年贺岁。相识者不论亲疏,途中相遇必相互作揖请安为礼,互道“见面发财”或“新喜”,即使平日不睦,或有什么隔阂,也各自拱手互祝一顺百顺,吉祥如意。拜年一直到近中午时结束。

   初二,早上吃饺子,饭后送“家堂”。送“家堂”一直送到林地(墓地),焚纸、烧香、鸣放鞭炮。是日,开始带上礼品走亲戚。旧有“初二姥娘初三姑,初四初五看丈母”,也有“初三姥娘初四姑,初五初六看丈母”之俗。旧时,临清在正月十五以前一般不走亲戚,流传有“七不走,八不挪,九走死婆婆,拐弯死老天”的说法。现多为“初二初三先丈母,初四初五再看姑”,且走亲戚之风日盛,从初二到十四,走亲戚接连不断。

    正月里禁忌很多。主要有初一至初五不许动剪刀,因刀剪属凶器,动之不吉;初五之前的食品要在除夕之前做好,名曰“年饭”,年饭可根据各家的经济情况,可好可差,但葱、芥、蒜、韭、辣椒这5样生拌凉菜必须要有,称之“五辛盘”。农村中在除夕和元旦必吃生蒜,说是“一年啦,谁不算算”;妇女不能串门,即使同住一院,这5天也互不走动,叫“忌门”;不许扫地,扫地只能从外往里扫,更不能倒土,传说,初一地上有元宝,扫地倒土把元宝倒掉不吉利;切忌打坏家什,万一小孩摔坏一个碗,在场的大人马上说“岁岁平安”,“岁”与“碎”谐音。

    建国后,国家规定春节为法定节日,各行各业放假3天,各机关、学校、厂矿多举行团拜、慰问、联欢等庆祝活动,在农村仍多沿袭旧俗,但已很少从事祭拜神灵等迷信活动。多数家庭中晚辈只向长辈致以问候祝福,不再行叩首旧礼。传统的春节礼俗已大大简化、淡化,多数家庭以看电视节目代替守岁,以走访致意表示拜年,时代色彩明显增强,但欢乐气氛有增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