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风俗习惯 > 嘉兴民风

嘉兴民风


嘉兴民风


    市境古属吴越之地,水乡泽国,“土膏沃饶,风俗淳秀”,民性善良柔顺。数千年来形成的风俗习惯,江南特色突出,特别是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稻作文化和蚕桑文化的民俗,地方特色尤为显著。其他婚娶丧葬、仗食起居、岁时节日和各地大同小异,但重繁文缛节,“信鬼神、多淫祀”。解放以卑,提倡社会主义新风尚,“五讲(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四美(心灵美、语言美、环境美、行为美)三热爱(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中国共产党)”活动深入人心,旧俗或淘汰,或改繁从简。远离城市的乡僻之地,民间礼俗往来尚存古风。本篇所载风俗,以旧俗为主,藉以指证历史,温故而知新。

  嘉兴方言属于吴语,本篇简记市区的方言语音、语调及若干词汇等,供研究者参考。

  昔人以为,嘉兴民风秉承吴越遗俗,既有吴国“泰伯辞让之遗风”,又有越国“夏禹勤俭之余习”。实际上自西汉以后,嘉兴儒家文化占统治地位,又深受佛教影响,上述“辞让”、“勤俭”的传统确在不断传承,至于吴越尚勇好斗之风已不复存在。自宋代起,论者不断指出嘉兴“民风淳秀”。淳正、秀慧正是嘉兴传统民风的根本特征。嘉兴传统的优良风气主要是:

    --温厚勤劳
  对嘉兴,宋朝人说:“土膏沃饶,风俗淳秀”。元朝人说:“罕习军旅,尤慕文儒,不复冻馁,颇勤农事”。明朝人说:“秉礼之家,斤斤自好,不越矩援(规矩)。”又说:“重廉洁,勤耕织,务盖藏。“终岁勤勤,饷给予国,尺寸之土必耕,衣被他邦,而机轴之声不绝。”清朝人说:“秉礼义,务耕织。”又说:“崇节俭,勤力作。”这种传统,经过漫长的封建社会,衍留至今。善良守礼、温和朴实、勤于劳动,是嘉兴民风的主流。


    --秀慧工巧
  宋、元、明各代认为,嘉兴“土美民秀”、“多秀民,近泽,故文秀”。民风淳秀不仅表现在人聪慧文雅上,而且主要表现在精于劳动制作。嘉兴在历史上,农业、手工业技术水平高,多创造。在宋代就“百工技艺与苏杭等”,《宋史地理志》谓此地“出奇巧之技”。嘉兴的丝绸古今知名,古代的许多工艺曾达到全国最精致的水平。

    --崇文好学
  文献记载,嘉兴自古“士慕文儒”、“师古好学”、“奇才秀士辈出”、“为文物之邦”、“好读书,虽三家之村必储经籍”、“田野小民皆教子孙读书”,这样,不仅人才辈出“文物焕然”,而且整个社会文明程度较高,“教育涵养者深”,民众“秉礼义“‘世守其业”、社会得到安定与发展。崇文好学,至今仍是嘉兴的好民风。

    --进取求新
  自宋、元以来,由于政治、经济、文化和自然环境因素的关系,嘉兴人如《宋史地理志》所说“善进取”,能积极适应社会潮流,开通风气。至近代,嘉兴小农经济占主要地位,成为农业区域,常被人误认为风气狭隘、保守。其实,其主流不仅不闭塞,而且常站在历史前列。如清末维新运动、反对美国迫害华工斗争、保护铁路主权运动、辛亥革命、“五四”爱国运动、农民运动以至抗日战争,嘉兴人都秉承爱国爱乡的信念,走在全国进步的行列。解放以来,嘉兴人拥护中国共产党,改革社会,建设国家,更是积极奋发。嘉兴人向往新事物,渴求新知识,学习新技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表现尤为显著。

    嘉兴传统民风,还有消极的一面:
  迷信盛行,崇信鬼神。《隋书,地理志》指出,吴中“信鬼神、多淫祀”,由于楚文化的遗响和佛道等宗教长期盛行,故嘉兴人“信鬼信巫”风气甚烈,至当代特别是在农村中仍未能完全破除。

  贪图虚荣,追求安逸。古代嘉兴风气“文秀而失之靡”,“婚丧之仪,服饰之具”都追求铺张奢侈,设宴则菜肴“务求多品”,送礼则礼品“盈箱叠架”。明清时,“中产贫薄之家”,居室也讲求装饰摆设,人评之为“无济实用,只长虚嚣”。嘉兴民风中喜追逐时尚、重实惠安逸的一面,至今尤较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