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风俗习惯 > 徽州的风俗

徽州的风俗


徽州的风俗


    歙县地狭人稠,村落居住集中,又常常是聚族而居。古歙的民间婚丧喜庆、礼俗称谓、建房取名都与外地不尽相同。 徽州,自古为山越族居地,在迁入汉族之前,盛行“蛮民”习俗。只是在中原居民大量迁入皖南山区之后,才真正地改变了山越的风俗习气。古代,徽州人捍卫乡土的观念相当浓厚,这是因为古徽州山林中的土著越民向有"勇悍尚武"之风,加上外来居民入居徽州,他们都必须为自己创造一个安全的生存环境。所以,徽州形成了一种“难以力服而易以理胜”的特性,成为安全的避难场所。抗日战争期间,日本侵略者见到徽州这块奇特的土地,虽垂涎三尺,但也不得不畏而却步。徽州人的勇敢、进取精神是人所熟知的。 徽州居民,自古以来都以族姓为单位,团聚在自己某一始祖或迁祖为中心的区域内,形成了严密的宗族观念。甚至于居住的村落,也以族姓为村名,如黄姓家族的黄村、汪姓家族的汪村、许姓家族的许村,洪姓家族的洪坑、至今仍保持着这种聚居格局。 在这种宗族观念的影响下,过去各家族撰修族谱、家谱,蔚然成风。祠堂、古民居、石牌坊是歙县的“古建三绝”。由于浓厚的宗族观念支配,徽州境内建祠祭祖,树碑立传极为盛行,几乎每个宗族都有自己的宗祠或分支祠堂,有乡人共建的祠堂、有同姓族人共建的祠堂,也有大族分派所建的支祠。《歙县志》卷一“风俗”中说:“邑俗旧重宗法,姓各有祠,支分派别,复为支祠。” 古徽州,由于奉行朱熹的《家礼》,礼仪规范甚严,有着森严的尊长卑幼的等级观念,葬礼和祭礼十分隆重。过去对祖坟有一年三祭的习俗,后来经过革繁就简,保留了"清明"节扫祭。 徽州的孝悌习俗也相当浓厚,徽州各地耸立的祠堂、牌坊,有许多就是为孝子贤孙、义夫节妇、贞媛烈女而建的。 徽州浓厚的读书习文风气,风靡整个社会,大家均以读书、登科第为荣,“十家之村、不废诵读。”在浓厚的读书习文之风影响下,大家都非常注重谈吐、风仪、礼节,因此徽州被誉为“东南邹鲁”。

    歙县地狭人稠,村落居住集中,又常常是聚族而居。古歙的民间婚丧喜庆、礼俗称谓、建房取名都与外地不尽相同。 徽州,自古为山越族居地,在迁入汉族之前,盛行“蛮民”习俗。只是在中原居民大量迁入皖南山区之后,才真正地改变了山越的风俗习气。古代,徽州人捍卫乡土的观念相当浓厚,这是因为古徽州山林中的土著越民向有"勇悍尚武"之风,加上外来居民入居徽州,他们都必须为自己创造一个安全的生存环境。所以,徽州形成了一种“难以力服而易以理胜”的特性,成为安全的避难场所。抗日战争期间,日本侵略者见到徽州这块奇特的土地,虽垂涎三尺,但也不得不畏而却步。徽州人的勇敢、进取精神是人所熟知的。 徽州居民,自古以来都以族姓为单位,团聚在自己某一始祖或迁祖为中心的区域内,形成了严密的宗族观念。甚至于居住的村落,也以族姓为村名,如黄姓家族的黄村、汪姓家族的汪村、许姓家族的许村,洪姓家族的洪坑、至今仍保持着这种聚居格局。 在这种宗族观念的影响下,过去各家族撰修族谱、家谱,蔚然成风。祠堂、古民居、石牌坊是歙县的“古建三绝”。由于浓厚的宗族观念支配,徽州境内建祠祭祖,树碑立传极为盛行,几乎每个宗族都有自己的宗祠或分支祠堂,有乡人共建的祠堂、有同姓族人共建的祠堂,也有大族分派所建的支祠。《歙县志》卷一“风俗”中说:“邑俗旧重宗法,姓各有祠,支分派别,复为支祠。” 古徽州,由于奉行朱熹的《家礼》,礼仪规范甚严,有着森严的尊长卑幼的等级观念,葬礼和祭礼十分隆重。过去对祖坟有一年三祭的习俗,后来经过革繁就简,保留了"清明"节扫祭。 徽州的孝悌习俗也相当浓厚,徽州各地耸立的祠堂、牌坊,有许多就是为孝子贤孙、义夫节妇、贞媛烈女而建的。 徽州浓厚的读书习文风气,风靡整个社会,大家均以读书、登科第为荣,“十家之村、不废诵读。”在浓厚的读书习文之风影响下,大家都非常注重谈吐、风仪、礼节,因此徽州被誉为“东南邹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