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风俗习惯 > 走进内蒙阿拉善草原 走进蒙古长调

走进内蒙阿拉善草原 走进蒙古长调


走进内蒙阿拉善草原 走进蒙古长调


   是蓝天上一只翱翔的雄鹰是马背上一段颠簸的传奇是毡包里一碗醇香的烈酒是草原上一阵飘溢的乳香是姑娘脸上那一朵羞涩的红霞是牧人心中那一片缠绵的回忆是尘嚣中来自天籁、来自远古那一曲空灵的绝响。

  走进阿拉善走进大草原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每一次想起大草原,那种挥之不去的苍茫感、空旷感以及旖旎的风光,就会令我心动不已而蠢蠢欲动。

  天朗云远的季节,我因一个摄影协会之邀,前往内蒙阿拉善左旗采风。车从驶出银川后,便在一片戈壁的穿行。“一声羌笛吹关柳,万卒雕戈拥贺兰。”,虽然,贺兰山雄浑、苍茫,令人充满遐想。然后,我的心却早已飞跃千山万水,急不可耐地向内蒙大草原狂奔而去了。因为那儿有我期盼中骏马、敖包、长调、马头琴、遍地的牛羊以及一望无际的大草原,因为那儿是我梦中的天堂。

  “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挥动鞭儿响四方,百鸟齐飞翔……”,原以为,一进入阿拉善左旗境内,歌中的景色会扑面而来,然而,出乎我们意料的是,扑面而来的,除了一望无际的大漠外,就是弥漫着浓厚的藏传佛教色彩的寺庙古迹了。带队的向导说在内蒙,有一说法———“塞外效北京”,说的就是阿拉善左旗的建筑受中

  原文化的影响深刻,颇具京城之风范之意。这其中,最有名的要数南、北二寺了。

  南寺位于阿拉善左旗首府巴彦浩特以南,又名广宗寺,藏文称作“噶丹旦吉林”、汉文意为"兜率广宗洲"。南寺依山而建,岩壁上雕满彩绘佛像,为内蒙古地区最大的石雕佛像群。因寺因供奉有六世达赖喇嘛肉身灵塔而闻名蒙藏宗教界。

  北寺是相对于南寺而称的,是仅次于南寺的又一座大寺庙,该寺原名“准黑德”,是阿拉善王子在皈依六世班禅后创建的,1806年,阿拉善第五代王马哈巴拉上报清政府理藩院,清嘉庆皇帝赐名为“福因寺”,并且沿用至今。北寺现有大小庙宇十五座,建筑物百余栋,亭、堂、殿、阁,一应俱全。主庙旁置有白塔,高10米,两者遥遥相对,交相辉映。寺周围丘陵起伏,山泉回绕,松柏长青,草木繁茂,鸟语花香,景色迷人。畅游其中,犹如置身于世外桃源。

  北寺历史上最著名的人物要算阿旺丹德尔。他不仅是北寺历史上的第一位喇隆巴,同时,也是整个阿拉善盟的伟大骄子。他一生用蒙藏文著述四十余部作品,他的著作蜚声中外,被公认为是一位杰出的蒙藏语法家、宗教哲学家、诗人和超越印度班第达的译师。如果说南北二寺刻画的是一份扑朔迷离的藏传佛教文化的话,那么月亮湖所渲染的便是一份“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诗画之情。

  月亮湖位于腾格里沙漠腹地。在传统的印象里,沙漠是生命的禁区,我们能想象的只是它的苍凉与磅礴。但是这远远不是沙漠的全部,它也有其柔美的一面———夕阳西下,那起伏的沙丘如金色的海浪,壮美而温柔;而蓝色的月亮湖,就像腾格里沙漠中的一颗夺目的裴翠,在苍茫大漠中熠熠生辉。

  飘荡在草原上的悠长回响

  从月亮湖出来,已是黄昏时分。正当我们准备上车返回巴彦浩特之时。一阵悠扬、深沉而宽广的旋律从大漠的深处飘袅而来。“是蒙古长调。”向导巴图说。于是,顺着旋律而出的方向巡视而去。可找了大半天,除了天边如血的夕阳晚霞,以及苍莽无垠的大漠外,根本就没有人的踪影。“蒙古长调是发自胸臆的歌声,在天地之间飘荡,可以传到无穷的远方。……”向导见我们一脸的惘然,因此有解释道。

  蒙古长调,是一种具有鲜明游牧文化和地域文化特征的独特演唱形式,它以草原人特有的语言述说着蒙古民族对历史文化、人文习俗、道德、哲学和艺术的感悟。长调是流淌在蒙古人血液里的音乐,是民族识别的标志,广泛流传于内蒙古阿拉善、锡林郭勒、呼伦贝尔大草原。你可以不懂蒙语,却无法不为蒙古长调动容,因为那是一种心灵对心灵的倾诉,是离自然最近的一种声音,或者说他本身就是一幅美丽的自然画卷。它字少腔长、高元悠远、舒缓自由,宜于叙事,又长于抒情。歌词一般为上、下各两句,内容绝大多数是描写草原、骏马、骆驼、牛羊、蓝天、白云、江河、湖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