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风俗习惯 > 鄂温克族的民俗

鄂温克族的民俗


鄂温克族的民俗


    内蒙古现有鄂温克族人口约3万,"鄂温克"语意是"住在大山林中的人们"。其中主要民俗有:

  给布:语意为"家谱",按氏族编续。一般每隔20年召集一次氏族大会。由族长主持续写本氏族男性青少年名单。家谱由家族长保管,不得随意打开。每逢春节,族人都向家谱敬酒叩头,以示对祖辈的尊敬与怀念。

  仙人柱:汉语称"撮罗子",是鄂温克猎民住的圆形帐篷。以若干根桦木杆或桦树皮搭成框架。夏、秋季外面覆以干草芦苇或桦树皮,冬、春季围盖兽皮。门多东向或南向。数个仙人柱只能排成一字形或弧形,不许前后排列。

  金勒:语意为滑雪板,以松木为原料,前端上翅。后端呈坡形,中间有一绑脚的带子踏之行于林海雪原中或用于追击野兽,是鄂温克人的交通狩猎工具。

  塔拉佳比:即桦树皮船,是鄂温克人独特的水上交通工具。用树条做船身架,再用桦树皮包制,用红松棍须缝合,针孔和接头处用松脂掺桦皮油熬成的黑色混合油涂抹。船长约1丈8尺,高约2.5尺,腹宽约2尺,两端尖细上翅,顺水时速可达40里。

  鄂温克族的文艺   

  赞达拉嘎:是鄂温克族的民间小调,山歌之类的总称。短者数行,长者数十行,有世代流传的,也有即兴创作的,旋律简洁朴素,一般不用乐器伴奏。

  高乐布堪舞:即篝火舞,流行于根河市敖鲁古雅游猎的鄂温克族人中,举行婚礼或两个氏族的成员们欢聚时,夜晚在河边载歌载舞,一般是7-20人手拉手围成一圈,绕着篝火顺太阳运行的方向转动。通常是一人领唱,大家随着边跳边唱。   爱达哈俩人舞:意为公野猪搏斗舞,为鄂温克族民间流行的一种模仿公野猪搏斗的双人舞。

  乌力翁:即鹿哨,鄂温克猎人使用的一种诱鹿工具。以木或桦皮制成哨筒,形似牛角,长2-3尺,一头粗,一头细,吹吸成音,若似公鹿呜而求偶。

  哄歌:是鄂温克族人发现母牛,母羊不认识自己的犊和羔时唱一种歌,以促使母畜认仔哺乳。 鄂温克族每年夏季都要在传统庆丰收的“来阔勒”节和宗教节日敖包会上进行摔跤、赛马等精彩的体育比赛和表演

    内蒙古现有鄂温克族人口约3万,"鄂温克"语意是"住在大山林中的人们"。其中主要民俗有:

  给布:语意为"家谱",按氏族编续。一般每隔20年召集一次氏族大会。由族长主持续写本氏族男性青少年名单。家谱由家族长保管,不得随意打开。每逢春节,族人都向家谱敬酒叩头,以示对祖辈的尊敬与怀念。

  仙人柱:汉语称"撮罗子",是鄂温克猎民住的圆形帐篷。以若干根桦木杆或桦树皮搭成框架。夏、秋季外面覆以干草芦苇或桦树皮,冬、春季围盖兽皮。门多东向或南向。数个仙人柱只能排成一字形或弧形,不许前后排列。

  金勒:语意为滑雪板,以松木为原料,前端上翅。后端呈坡形,中间有一绑脚的带子踏之行于林海雪原中或用于追击野兽,是鄂温克人的交通狩猎工具。

  塔拉佳比:即桦树皮船,是鄂温克人独特的水上交通工具。用树条做船身架,再用桦树皮包制,用红松棍须缝合,针孔和接头处用松脂掺桦皮油熬成的黑色混合油涂抹。船长约1丈8尺,高约2.5尺,腹宽约2尺,两端尖细上翅,顺水时速可达40里。

  鄂温克族的文艺   

  赞达拉嘎:是鄂温克族的民间小调,山歌之类的总称。短者数行,长者数十行,有世代流传的,也有即兴创作的,旋律简洁朴素,一般不用乐器伴奏。

  高乐布堪舞:即篝火舞,流行于根河市敖鲁古雅游猎的鄂温克族人中,举行婚礼或两个氏族的成员们欢聚时,夜晚在河边载歌载舞,一般是7-20人手拉手围成一圈,绕着篝火顺太阳运行的方向转动。通常是一人领唱,大家随着边跳边唱。   爱达哈俩人舞:意为公野猪搏斗舞,为鄂温克族民间流行的一种模仿公野猪搏斗的双人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