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风俗习惯 > 苗族盛会-----吃牯脏

苗族盛会-----吃牯脏


苗族盛会-----吃牯脏



    贵州苗族侗族自治州政府所在地——凯里,居住着苗、侗、汉、水、布依、仡佬、土家等28个民族。凯里城西著名的香炉山,是苗民过传统民族节日的圣地,这里最古老、最盛大的苗家节日首推“吃牯脏”。
  “吃牯脏”,也称“吃牯藏”、“刺牛”、“鼓社祭”、“翻鼓节”、“踩鼓节”,是黔地苗族最隆重的祭祖仪式。苗族的古老信仰,认为用大牯牛的皮制成的大鼓,是祖先亡灵所居的地方,为一个血缘家族的纽带和象征,这血缘家族历史上称“合款”或“门款”,有“款约”对内维持本族社会秩序,对付敌人侵犯。“吃牯脏”是远古苗民祖先崇拜留传下来的一种久远的祭祖仪礼。
  苗族“吃牯脏”的由来,被记录在“苗族古歌”里。这古歌包含着本民族的创世歌。歌词叙说枫树是万物的生命树,这生命树在上古被女神妞香砍倒后,树根变成泥鳅,树干变成铜鼓,树枝变做猫头鹰,树叶变为燕子,树梢变做鹊鸽,树心里生出了蝴蝶,蝴蝶生下12个蛋,蝴蝶成为12个蛋的妈妈。蝴蝶妈妈亲自孵蛋,孵了3年孵出了11个患,包括雷公、鬼神、龙蛇、虎豹、豺狼、拥耶(最早的男人)、妮耶(最早的女人)等神、鬼、人、兽。其中有一个蛋3年过去了还是依然故我,仍是一个蛋,始终孵不出息来。蝴蝶妈妈只好请暴风帮忙。暴风把最后这蛋刮下山岩,碰破了蛋壳,钻出一头小牛。小牛出生后怨恨蝴蝶妈妈没有亲自孵下它,长大记恨不认娘,气死亲娘蝴蝶妈妈。拥耶妮耶用牛耕地种田,但就是从未有过好收成。鬼神告诉拥耶、妮耶:因为大牯牛不认亲娘,气死了蝴蝶妈妈,蝴蝶妈妈才不叫牛耕地的田园,长出好庄稼。只有把大牯牛当牺牲,祭祖蝴蝶妈妈,才能求得庄稼的丰收。拥耶、妮拥宰牛祭拜蝴蝶妈妈,立刻迎来大丰收。这是杀牛祭祖“吃枯脏”由来的一种传说。
  “吃牯脏”古节包含着斗牛、宰牛祭祖、用牛皮制鼓、祭鼓等一系列离不开牛的宗教礼仪。
  祭祀祖宗用的神圣的牛皮大鼓,鼓身用整段楠木凿空而成,而后在楠木的两端蒙上牯牛皮,就成为供族人祭祀的神鼓.这种神秘的大鼓在苗乡分双鼓和单鼓两种。双鼓由大小相同的两只鼓组成,鼓身长170厘米,直径30厘米,是祖辈传下来的,平时放在久婚无子人家中。据说供奉双鼓,可使无子者得子,子孙繁衍不绝,因此求子者争相存放本族双鼓。单鼓为单只,比双鼓略为短小,祭时现制造现使用,鼓祭结束后,送藏山间岩洞,不再取用,任其腐烂。
  “吃牯脏”的节日分定明过和不定期过两种。定期过所定时间,在苗族各分支中也不全统一。有每隔3年、7年、13年举行一次的;有每过五年、九年举行一回的;有每11年举行一轮的。不定期过节,需经过占卜求卦而确定。“吃枯脏”的祭仪很是复杂,往往分接双鼓、到山上原来藏单鼓处拜祭已腐烂的旧鼓(称“翻鼓”)、制新单鼓、斗牛、宰牛、送饭等一系列隆重仪式。
  斗牛是最动人心魄的仪式之一,选用大牯牛相斗,被选上的牯牛,称之为牛王冠。每头牛王上阵相斗前披红挂彩,并伴着喧大锣鼓、高奏的芦笙,由旌旗开道,众人簇拥相送而进入斗牛场。供作斗牛用的大牯牛不准杀生,对斗死的大牯牛视为英雄,不得吃其肉,并得厚葬之,还得在牛墓上树碑立传以记斗牛战功。
  进行斗牛时刻,本地苗民把过路商贩,外地游客均视为苗家最尊贵的嘉宾而邀其共同观赏斗牛。斗牛的场面热烈而欢狂。
  供祭祀作牺牲拜祖用的牯牛,要挑腰肥体壮的,并同样被打扮成五颜六色。这些行将牺牲的祭牛中,那些角上挂着银项圈和绿花鞋的,是专用来祭祀女祖先的;而用上挂着头帕和青布鞋的,则是祭祀男祖先的。当寒气袭人的夜色降临之际.香炉山上用三根原木竖起了砍牛架形成神秘的祭坛。苗家壮汉吆喝着把所有祭牛卸了妆绑紧在木桩上,然后猛挥利斧把牛砍毙。这种神秘的砍牛祭祖仪式必须赶在日出前结束,并木许外族人参与观看。天亮了,香炉山摆满了整齐地排列在一起的祭牛头,由被苗家尊称为“波摩”的本族巫师为祭牛超度,并虔诚地唱起深沉的古老祭歌。一系列祭祀仪式,在向祖先送饭敬献供品后结束了,压抑的肃穆气氛也随之一扫而光。
  狂欢节就开始了。整座香炉山沸腾了。姑娘小伙,男笙女舞,歌声笙音入云,双鼓发出低昂雄浑的音响,连年迈古稀的老汉也捏着长烟杆手舞足蹈,不分男女老幼在香炉山上狂歌畅舞,苗人又称之为“踩牛堂”或“踩鼓”。
  壮观的斗牛场面和庄重的宰牛祭祖仪礼,具有不同的民俗内涵。“吃牯脏”伴以斗牛,展示出讨好祖先神灵兼自娱的心理,以及驾驭兽类的自信,跟人们的畜牧农耕经济生活有着直接的联系。而“吃牯脏”的宰牛祭祖,祈求的是人间活人和阴间祖灵的对话。作为牺牲品的祭牛则是世间为冥间人神相通的媒介。这种仪礼,是一种颤抖的祈祷,没有人的自娱的气氛。斗牛比宰牛祭祖更广泛,除在“吃牯脏”祭祖中出现外,在其他许多民族节日里也有。


    贵州苗族侗族自治州政府所在地——凯里,居住着苗、侗、汉、水、布依、仡佬、土家等28个民族。凯里城西著名的香炉山,是苗民过传统民族节日的圣地,这里最古老、最盛大的苗家节日首推“吃牯脏”。
  “吃牯脏”,也称“吃牯藏”、“刺牛”、“鼓社祭”、“翻鼓节”、“踩鼓节”,是黔地苗族最隆重的祭祖仪式。苗族的古老信仰,认为用大牯牛的皮制成的大鼓,是祖先亡灵所居的地方,为一个血缘家族的纽带和象征,这血缘家族历史上称“合款”或“门款”,有“款约”对内维持本族社会秩序,对付敌人侵犯。“吃牯脏”是远古苗民祖先崇拜留传下来的一种久远的祭祖仪礼。
  苗族“吃牯脏”的由来,被记录在“苗族古歌”里。这古歌包含着本民族的创世歌。歌词叙说枫树是万物的生命树,这生命树在上古被女神妞香砍倒后,树根变成泥鳅,树干变成铜鼓,树枝变做猫头鹰,树叶变为燕子,树梢变做鹊鸽,树心里生出了蝴蝶,蝴蝶生下12个蛋,蝴蝶成为12个蛋的妈妈。蝴蝶妈妈亲自孵蛋,孵了3年孵出了11个患,包括雷公、鬼神、龙蛇、虎豹、豺狼、拥耶(最早的男人)、妮耶(最早的女人)等神、鬼、人、兽。其中有一个蛋3年过去了还是依然故我,仍是一个蛋,始终孵不出息来。蝴蝶妈妈只好请暴风帮忙。暴风把最后这蛋刮下山岩,碰破了蛋壳,钻出一头小牛。小牛出生后怨恨蝴蝶妈妈没有亲自孵下它,长大记恨不认娘,气死亲娘蝴蝶妈妈。拥耶妮耶用牛耕地种田,但就是从未有过好收成。鬼神告诉拥耶、妮耶:因为大牯牛不认亲娘,气死了蝴蝶妈妈,蝴蝶妈妈才不叫牛耕地的田园,长出好庄稼。只有把大牯牛当牺牲,祭祖蝴蝶妈妈,才能求得庄稼的丰收。拥耶、妮拥宰牛祭拜蝴蝶妈妈,立刻迎来大丰收。这是杀牛祭祖“吃枯脏”由来的一种传说。
  “吃牯脏”古节包含着斗牛、宰牛祭祖、用牛皮制鼓、祭鼓等一系列离不开牛的宗教礼仪。
  祭祀祖宗用的神圣的牛皮大鼓,鼓身用整段楠木凿空而成,而后在楠木的两端蒙上牯牛皮,就成为供族人祭祀的神鼓.这种神秘的大鼓在苗乡分双鼓和单鼓两种。双鼓由大小相同的两只鼓组成,鼓身长170厘米,直径30厘米,是祖辈传下来的,平时放在久婚无子人家中。据说供奉双鼓,可使无子者得子,子孙繁衍不绝,因此求子者争相存放本族双鼓。单鼓为单只,比双鼓略为短小,祭时现制造现使用,鼓祭结束后,送藏山间岩洞,不再取用,任其腐烂。
  “吃牯脏”的节日分定明过和不定期过两种。定期过所定时间,在苗族各分支中也不全统一。有每隔3年、7年、13年举行一次的;有每过五年、九年举行一回的;有每11年举行一轮的。不定期过节,需经过占卜求卦而确定。“吃枯脏”的祭仪很是复杂,往往分接双鼓、到山上原来藏单鼓处拜祭已腐烂的旧鼓(称“翻鼓”)、制新单鼓、斗牛、宰牛、送饭等一系列隆重仪式。
  斗牛是最动人心魄的仪式之一,选用大牯牛相斗,被选上的牯牛,称之为牛王冠。每头牛王上阵相斗前披红挂彩,并伴着喧大锣鼓、高奏的芦笙,由旌旗开道,众人簇拥相送而进入斗牛场。供作斗牛用的大牯牛不准杀生,对斗死的大牯牛视为英雄,不得吃其肉,并得厚葬之,还得在牛墓上树碑立传以记斗牛战功。
  进行斗牛时刻,本地苗民把过路商贩,外地游客均视为苗家最尊贵的嘉宾而邀其共同观赏斗牛。斗牛的场面热烈而欢狂。
  供祭祀作牺牲拜祖用的牯牛,要挑腰肥体壮的,并同样被打扮成五颜六色。这些行将牺牲的祭牛中,那些角上挂着银项圈和绿花鞋的,是专用来祭祀女祖先的;而用上挂着头帕和青布鞋的,则是祭祀男祖先的。当寒气袭人的夜色降临之际.香炉山上用三根原木竖起了砍牛架形成神秘的祭坛。苗家壮汉吆喝着把所有祭牛卸了妆绑紧在木桩上,然后猛挥利斧把牛砍毙。这种神秘的砍牛祭祖仪式必须赶在日出前结束,并木许外族人参与观看。天亮了,香炉山摆满了整齐地排列在一起的祭牛头,由被苗家尊称为“波摩”的本族巫师为祭牛超度,并虔诚地唱起深沉的古老祭歌。一系列祭祀仪式,在向祖先送饭敬献供品后结束了,压抑的肃穆气氛也随之一扫而光。
  狂欢节就开始了。整座香炉山沸腾了。姑娘小伙,男笙女舞,歌声笙音入云,双鼓发出低昂雄浑的音响,连年迈古稀的老汉也捏着长烟杆手舞足蹈,不分男女老幼在香炉山上狂歌畅舞,苗人又称之为“踩牛堂”或“踩鼓”。
  壮观的斗牛场面和庄重的宰牛祭祖仪礼,具有不同的民俗内涵。“吃牯脏”伴以斗牛,展示出讨好祖先神灵兼自娱的心理,以及驾驭兽类的自信,跟人们的畜牧农耕经济生活有着直接的联系。而“吃牯脏”的宰牛祭祖,祈求的是人间活人和阴间祖灵的对话。作为牺牲品的祭牛则是世间为冥间人神相通的媒介。这种仪礼,是一种颤抖的祈祷,没有人的自娱的气氛。斗牛比宰牛祭祖更广泛,除在“吃牯脏”祭祖中出现外,在其他许多民族节日里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