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风俗习惯 > 塔山屯祭祀秧歌

塔山屯祭祀秧歌


塔山屯祭祀秧歌


    追述起来,塔山屯的祭祀秧歌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但它最盛行时期是在一九三二年至一九三六年。前之历史,实难找到知情人,今已越古稀者也摇头莫及。

  我们之所以将绥中县塔山屯村的秧歌谓之祭祀秧歌,是因为其当时举办这伙秧歌的表演形式都是以参加活动为目的。

  当时,位于兴城刘台子乡山东村西侧一公里有一座娘娘顶庙。此庙建于丘陵之顶。结构是大四合院。正殿高八米,是三肖娘娘殿,塑着三肖娘娘、琼肖娘娘、碧当娘娘像。东西侧殿高六米,是十殿阎塑像。东殿为齐恒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西殿为阎罗王、地藏王、卷轮王等。三殿墙均为白条石、专砖、脊架雕龙画凤,殿面对正门座北朝南砖石铺地,殿顶为小半圆青石碑二十余座,碑前是一广场,庙会盛庆,摆摊叫卖做买卖均在于此。

  每逢农历四月十八东娘顶庙会,正是山青水绿春风宜人之季,各处均放假一天,所以兴绥两县有三五万人赶赴娘娘庙。当然,外地人也不少,关内外均有人来烧香还愿,做生意。当然,更多的是来看热闹的。人们有骑驴的、有坐轿的;有拿各种供品的,有十字披红还愿的,有三叩九拜求签的,有练功卖艺的,有卖针头线脑、儿童玩具的、有卖农副产品海鲜鱼虾的、有支棚开饭馆的,豆腐脑、油炸糕、大筋饼、麻花油条等都有。

  庙会这天,兴绥两县四十八盘会(即信奉、赞助单位)都要到场,以各种形式庆祝祭典。其中秧歌有塔山屯、叶大屯、蚂蚁屯、东辛庄、海泉寨等六七伙。这些伙秧歌按顺序、按时辰出演,持续一天。当时流传这样一个顺口溜:海泉寨的秧歌塔山的会,东辛庄的鼓点最难对。可见各具千秋,各有特色。表演的争相献艺,各显绝活,吹唢呐的喷火顶水,打大钹的赶点,打大鼓的鼓棒翻花,掌声、喊声此起彼伏。
  所谓“塔山的会”,就是因为塔山屯的祭祀秧歌人数多,项目多功夫好,因而这伙儿秧歌名震方圆百里,所以他们的表演总是排在最后压轴。尽管如此,许多人为了多看一些时间,还是拦住秧歌队的“大老爷”,起刁名告邪状,烧香还愿的人本来把身上披的红布搭在娘娘架上就算还愿了,但都在想方设法拖延时间,不让这伙秧歌顺利进场表演,许多人等了一天就是为了看这伙秧歌一饱眼福。

太阳一过中午,塔山屯祭祀秧歌队——这一支由二百多人组成的庞大队伍便来到了娘娘庙山下开始迂回入场了。

  整个秧歌队基本上分两队行。走在前面的是两个火攻师(即爆竹手)。然后是两名锣手,手执直径达二尺四的大锣鸣锣开道。紧接着是由三十二面彩旗组成的旗趟子,依次是青龙旗、黑虎旗、明旗、狼牙旗和蓝紫白红黑各色彩旗分两队行进。后过四个人打着背鼓(小军鼓),八个人打着大镲。然后是抬杆,也叫射阁,前边两个人抬着一根横杆,横杆上顺着一根长杆,七品知县打扮的大老爷稳坐杆头,后边一个人把着射杆助舞,两侧有两个衙役。随后双狮绣球,四个人分舞两头大狮子,在一个手执绣球的训狮人引导下躯身前进。跟在后边的是一伙鼓乐队,两个唢呐,一个背鼓,两个大镲,一铙一钹。紧接着是大架(也叫抬阁),架高四米,八个人抬着,一个人舞杆,杆顶两儿童表演“盗仙草”。随后是背杆(也称背阁),三个人身背架杆,杆上的三个儿童表演“花为媒”。背杆后边是一伙鼓乐队,同样是两个唢呐,一个背鼓,一铙一钹。然后是二架,架高六米,也是八个人抬着,一个舞杆,杆上三个儿童表演“借巴蕉扇”。接着是压杆,四个人抬一横杠,杠上一根长杆,坐在长杆杆头是一丑官,一个人在杆尾步行舞杆做戏。然后是三架,架高四米,八个人抬着,一个人舞杆,杆上两个儿童在上边表演“西厢记”。这三个架底垫座均两米见方,木工精雕细刻,中间的圆杆运转自如,以便做戏。三架的后边是秧歌队,扮戏有公子、拉花、旱船、跑驴、推车、大头人、西游记、白蛇传、小上坟、哪咤闹海、锯大缸,斩窦娥,猪八背媳妇等,共约八十多人。紧接着又是一伙鼓乐队,三个唢呐,一个二人抬大鼓,一铙一钹。然后是娘娘架,四个人抬着(此架系秫秸彩纸扎成,造型美观独特,庙会后烧掉),两个人手拿陪伴两侧,娘娘架后边是一个唢呐独吹自鸣。最后是一面大坐旗,造型类似钟魁,二人轮换立于肩上,旗杆高六米,三个人呈三角形牵绳稳旗,“保安盛会”四个大金字绣在镶有白牙边的方红旗上。

    追述起来,塔山屯的祭祀秧歌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但它最盛行时期是在一九三二年至一九三六年。前之历史,实难找到知情人,今已越古稀者也摇头莫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