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风俗习惯 > 黑河地区满族、达斡尔族民俗

黑河地区满族、达斡尔族民俗


黑河地区满族、达斡尔族民俗


    生活在黑龙江省黑河沿江地区的满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人比较多,他们的生活方式至今还保留着很多原始先民的诸多特点,这些生活习惯很大程度的影响到后来迁到这里生活的汉族人和其它民族人。其中属于民俗性质的活动就有很多,这些民俗活动有一些带有原始宗教(主要是萨满教)性质,而大多数只是一般性的民俗活动。各个少数民族世代同住,民俗相互影响,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它们如何形成的,最早是哪个民族的习俗已不大容易考证。从其目的大多数都是企求幸福安康的,现列举其中一二如下。

    一 正月十六 “抹花迷子”

    在黑河市南稍偏东,沿黑龙江下行75公里,就到了全国最早成立的满族自治地方之一——大五家子满族乡。1956年成立满族乡时,这里的居民三分之二是满族人和一部分达斡尔族人,汉族很少。在文革期间自治乡被解散,八十年代,距其北面十几里路的坤河成立了坤河满族达斡尔族自治乡。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之前,这一带多数人还都是讲满语,直至今日还有少数上了年纪的人会满语、达斡尔语,生活习俗上仍保持着很多独具特色的习惯。比如说正月十六“抹花迷子” (一说:抹花鼻子)就是其中的一个。

    这个习惯不知起源于何时,不过流传至今已是相当久远了,达斡尔族称为“哈日乌都”。在农历正月十六早上大家争着比谁起的早,因为这一天要“抹花迷子”了,过去是家家夜不闭户,不管是谁推门就可以进来,一旦稍晚一些起床,就容易被人堵在被窝里抹个正着,被抹虽是好事但要是在被窝里,会被人笑为懒虫的,而起得早又抹的人多,这样的人会被视为是勤快人。起床后马上就要去抹别人,先拿出一个生土豆(也有用萝卜的,效果不如土豆好),从中一刀切开,再用刚切开的一个新面趁湿在煮饭用的大铁锅底蘸上锅底的烟灰,在蘸的时候还有一些技术难点,就是要趁湿带着土豆自身的淀粉在锅底像研墨一样使劲磨一会儿,这样磨出来的颜色浓黑而带光泽,由于还有淀粉加入所以粘粘糊糊,又黑又亮,拿在手里欲滴不滴才为上乘。这样切成一半的土豆蘸过锅底灰的“工具”做好后,就可以飞快的窜入邻居家里见人便往脸上抹。不管在什么地方只要见到人就抹,同龄的小伙伴们都抢着在别人没起床时堵在被窝里抹,这一天直到天完全黑下来之前是没有大小长幼之分的,不管谁抹了谁,都没理由拒绝,你可以躲或者逃但决不可以反抗,即便是青年人对长辈也可以在这一天当中不必有任何顾忌,所以你尽管尽情地抹。虽然,谁都知道被抹是好事,但还是都不想被抹上,因而,想抹别人的人到处追人,被抹的人拼命挣脱,大有“半推半就”的意趣。   

    据老人说正月十六是鬼节,这天鬼都出来活动,把脸抹成黑色或是灰花色,是想和鬼一样,造成鱼目混珠,从而不至于被鬼抓走。还有一种说法是,在这一天里如果不被别人把脸抹成黑色的,小孩就要在这一年里生病甚至夭折,大人不被抹也不吉利。因此一般家长都早早起来,先用炉灶里的柴灰或锅底灰把自己的孩子们一一抹上,不过这种抹是很温柔的,一般只是象征性的在额头抹上一个蚕豆大小的黑点,充满了父母对孩子的爱,不像接下来的大家互抹那样带有攻击性,甚至有的已演变为恶作剧了。这种习俗主要是在农村盛行,或者是城市里住平房而用土灶上面架大铁锅的人家,否则,这重要原料锅底灰就很难搞到。后来也有用墨汁来代替的,不过墨汁虽然比锅底灰黑,但是没有锅底灰粘,所以,在抹的时候手感上稍差一些,也很容易被洗掉。当然,土豆蘸锅底灰还不是最好的工具,有一种更好的,是用白菜或大头菜(卷心菜)的根,先蘸一点大豆油,然后再去锅底下抹灰,这样一来连油带灰抹在脸上很难洗干净,甚至几天都很难完全除去。更有甚者,在土豆上面刻字或图案,涂在脸上,成了钤盖印信,戏谑的意味就更浓了。另有一说,是谁脸上被人抹的多谁就最幸福,原因很简单,既然是被抹是好事,那么,谁的人缘好谁就被人关注的多。脸上的黑灰就是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