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风俗习惯 > 阿昌族风俗习惯

阿昌族风俗习惯


阿昌族风俗习惯


    服饰

    从服饰上看,阿昌族男子一般穿蓝色、白色或黑色的对襟上衣,黑色长裤。未婚青年喜缠白色包头,已婚的则缠藏青色包头,青壮年人的包头要留30多公分长的包头布拖在脑后,并在包头上插花,显得年轻漂亮。外出时斜背一个"筒帕",并背上一把美观的阿昌刀,既威武又英俊。未婚女子穿白色或蓝黑色对襟上衣和蓝黑色长裤,发辫盘绕头顶。户腊撒地区未婚少女喜欢腰系小围裙;已婚妇女穿蓝黑色窄长袖对襟衣和遮盖膝盖的黑色筒裙,裹绑腿,头上缠黑色或蓝色布包头。梁河地区已婚姻妇女裹黑色布包头,有的包头高30多公分。每逢年节,妇女们把心爱的各种银饰佩戴起来,如青年妇女在胸前扣上四颗银纽扣,每一纽扣上挂一条长长的银链子,腰间也要系上银链,并拴上一只小银盒,内装石灰、槟榔等咀嚼物。脖子上戴银项圈,耳戴一对银耳环,一身银光闪闪,别有一番风韵。妇女特别是女孩子喜欢把鲜花插在头上。已婚妇女喜嚼石灰、槟榔、草烟、芦子等混合物,使牙齿染成黑色,以此为美。

    建筑

    阿昌族村寨的建筑特点:户腊撒阿昌族村寨沿着狭长坝子两边的山麓分布,房屋是成簇成群的,比较整齐。大体上一群房屋便是一个自然村,大约有数十户,每幢房屋居一户。每村都有石基、土砖砌的围墙,四方开门,村内有石块铺成的小道,连接各户住宅,各户住宅一般也有土筑围墙,自成院落。房屋都是是砖瓦木石结构,有双斜面屋顶、木柱屋架和间壁,类似附近汉族三房一壁或小四合院式。畜厩一般在正房的对面或两侧屋下,正房堂屋供有神龛并设有火塘,两边厢房一般作厨房和仓库。各户房屋鳞次栉比,错落有致,一村望得见一村。

    梁河阿昌族村寨构筑在丘陵台地上,房屋多为砖瓦木石结构,成样也与附近汉族相似,每幢房都有庭院,土筑围墙,但一户紧挨一户,上下错落,显得密集而又不很规则整齐,一般由二三十户组成一个自然村,村中小道随地势高低起伏不平。村与村之间的距离,近者二三公里,远者十多公里。

    爱情观念

    解放前,阿昌族的婚姻,基本上是父母包办或买卖婚,但婚前却盛行自由恋爱,阿昌语叫"作涅勤",意思是"串姑娘"。男女青年多半是在赶街的时候或节日期间相互认识的,比如在赶街时,如果一个小伙子看中了一个姑娘,他就会走到她的身边,搭讪着问:"有亲人家,请问你叫什么名字?"姑娘回答:"我的名字不好听,爸妈叫我ⅩⅩ",如果姑娘对小伙子有好感,她就反问:"有亲人家,把你好听的名字说给我听听吧!"因为阿昌族严禁同姓通婚,所以当双方听到对方与自己不同姓时,心里很高兴。小伙子继续搭讪说:"有亲人家,你买了什么好东西!"姑娘打趣说:"穷人家的姑娘什么也买不起",小伙子恭维地说:"哎呀!你真是生一张巧嘴说万句话,见到我们穷人装得比穷人还要穷",姑娘故意回说;"真人面前不说假,假人面前不说真,我对你说什么假话呀!"小伙子便机灵地提出 :"你要把我当真人,今天我就送你回家,好吗?"姑娘如有意,便点头同意。于是,小伙子高高兴兴地吹起葫芦箫,跟随姑娘后面,陪同姑娘回家。

    平时,在劳动之余,每当夕阳西下时,年轻的小伙子吃罢晚饭,忙着洗饰一新,悄然溜达到自己心爱的姑娘家附近或竹林树丛中,吹起葫芦箫,用优美的曲调,逗引姑娘出来相会对歌。 情歌对唱历史悠久,经过不断加工、发展,现在已形成一种约定俗成的套式,比如通常用来开头的情歌,其中的一首是这样唱的:

    女:花不开时你勤浇水,慢慢浇水花渐开。

    男:好花不等人浇水,春风送暖花自开。

    有的小伙子唱的"相勒摩"调子,歌词含意深刻,比喻生动,曲调幽雅,婉转亲切而感人。如:你好像春天里的鱼儿/活跃在清清的池塘里/只见到你窈窕的身影/但不能捉到你/我张开了鱼笼子等着你/但你不原进入笼子来/美丽的姑娘啊/这只能怪我的平凡/所以不能捉到你。总的来说,不论即兴情歌,还是已成套式的情歌,都是情真意切,耐人回味。

    对歌是以歌探情,双方由远及近,由疏至亲充分表达情意,从中挑选合心之人。因此在对歌过程中,如果发现对方并非自己理想中的爱慕之人,那么他的歌词内容以及热情均会慢慢地平淡下来,直到停止对歌;若双方都有情有意,那对歌就会越唱越亲热,歌词内容也会逐渐由疏至亲地升级。当双方表达情意的深度已达到难分难解之时,双方就会山盟海誓,并互赠信物,最后,便约定说亲的日子。

    婚姻制度

    阿昌族缔结婚姻必须征得父母同意,女儿出嫁时向男方索要高额聘礼。有些青年在"作涅勤"时产生深厚感情,而父母不同意或给不起聘礼,双方便商定日期,进?quot;拉婚"或(" 抢婚")。届时男方邀请十几个精壮小伙子,深夜摸进女方家,找到姑娘后拉起来就跑。这时,姑娘就高声喊叫父母,以表示自己是被人抢走的。小伙子中的两人拉着姑娘快跑,其余之人殿后,以阻止追赶者。由于女方父母毫无准备,所以这种抢亲是比较顺利的。但把姑娘拉到男方村寨之后,要先藏匿到男方的邻居家中,然后男方再托"不拽"到女方家报信,并商议聘礼和"黑洞钱"金额,聘礼一般是固定的,但"黑洞钱"却可以任意索要。"拉婚" 造成既成事实,"不拽"来说亲,女方父母也可乘此下台阶。

    另一种情况,男方喜爱女方,但女方不愿或者几个男子同时爱上一个女子,其中一个男子采取先下手为强的办法,既不征求女方父母同意,也不让姑娘本人知道,先强行将她抢回自己的村寨,藏匿邻居家中,然后再?quot;不拽"去通知女方父母,交涉聘礼和"黑洞钱"数额。与此相类似的,是在恋爱过程中,原已山盟海誓,但过后,女方中途变心,男方就组织人力趁姑娘外出之时半路拦截,抢回家中成亲。但抢亲后第三天,男方仍要请"不拽"去女方父母处求和说亲,男方要负担双方出面调停和交涉人员的工钱以及伙食费。谈判在女家进行,约可拖延三至六天,男女双方代表在此期间相互进行讨价还价的激烈争论。但一经达成协议,双方便和睦相处,亲戚相称,以往再大的矛盾,也即烟消云散,不再追究。

    另外,还有一种情况是男女青年的恋爱已被女方父母发觉,但女方父母嫌贫爱富,替女儿另行物色了一个富裕家的小伙子,并暗示富裕人家的小伙子赶快来把姑娘先行抢走。于是富家小伙子立即组织人力把姑娘家包围起来,然后由两人进屋把姑娘抬起就往外跑。这时,即使姑娘的意中人来到,也不能闯入女方家中助姑娘一臂之力,更不能在半路上拦截,只好眼看着心上人被抢走,却无计可施。

    最理想的婚姻,是青年男女经过"作涅勤"之后,双方父母均同意他们结婚。这时男方便择定娶亲日子,?quot;不拽"到女方家中征求女方父母的意见。礼物同第一次说亲时一样,但要增加一鸡、两块肉、一包白棉纱和六个鸡蛋。"不拽"便将六个鸡蛋当场打在碗里,再倒进一些带来的米酒,用筷子搅拌后,分给大家喝下,这便算是订了亲,定下娶亲的日子,于是双方各自去筹备娶亲结婚之事。

    亲属制度

    亲属制度也即亲属称谓制度,它反映人们之间的亲属关系以及代表这些亲属关系的称谓的一种社会规范。亲属关系是由婚姻的结合而形成的,所以亲属关系必定植根于一定的婚姻家庭形成之中,由亲属关系所形成的亲属制度也必然随着各族的婚姻家庭制度的变化而变化。

    从亲属的称谓制的研究,可知一个民族的亲属称谓是相互关连地构成一个体系的,它们呈现出各个层次的内部协调。阿昌族由于大量借用汉语亲属称谓,逐渐失去其本族原有的称谓,从而显得十分零碎而不规则。这主要是由于阿昌族与汉族长期密切交往,深受汉族影响的缘故;同时,也跟阿昌族社会婚姻家庭的跳跃式发展分不开。由于跳跃式的前进,现行婚制已远远超越了原先古老的亲属称谓所反映的婚姻家族形态,他们来不及创造相应的阿昌族亲属称谓,便从汉族的现成称谓中借用,这是极其方便的。这种特殊情况,给历史地、全面地研究和描述阿昌族自身的、原有的亲属称谓及其自然发展变化的情况,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我们仅能从残留下来的阿昌族亲属称谓中推测其历史遗迹,比如:阿昌族称呼伯母、姑母、舅母、姨母,同称为"巴";称呼伯父、姑父、舅父、姨表兄,同称为"龙帕" ;称呼胞兄、堂兄、姑表兄、舅表兄、姨表兄,同称为"喳唉"(兄);称呼胞姐、堂姐、姑表姐、舅表姐、姨表姐,同称为"依"(姐);称呼女儿、表侄女、表甥女,同称为"鸟早" (女儿)等等。显然,在这类亲属称谓中保留了血缘家族亲属的遗迹,它的特点是:第一,没有母方亲属和父方亲属的区分;第二,同一辈分的人,不论亲属都只有一个称呼;第三,祖父母以上辈分的人都称为祖父母,孙以下辈分的人都称为孙。这种亲属制度只有五种范畴的称呼,即:①祖父母,②父母,③兄弟姐妹,④子女,⑤孙男孙女。但实际上,阿昌族社会早已进入父系一夫一妻制婚姻家庭形态了,所以阿昌族原有的亲属称谓远远不够应用于区分父亲和母亲亲属,也不能按血缘亲疏关系区分出有权继承私有财产的继承者的亲属称谓。为了反映上述亲属关系,阿昌族首先确定了亲生父母和子女这类基本称谓,然后进一步设法区分出伯父母、姑父母、舅父母、姨父母等称谓;夫系与妻系也随之有了区别,如夫称夫方系统和妻方系统的称谓不同,妻称夫方系统和妻方系统的称谓也有所不同;另外,同一辈分的人也有了亲疏的区分,如亲兄弟、姨表兄弟、舅表兄弟、堂姑表兄弟等称谓均有所区分。但由于亲属称谓落后于实际亲属关系的变化,所以上述大多数称谓在来不及创造出新词之前,大都借用汉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