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风俗习惯 > 撒拉族风俗习惯

撒拉族风俗习惯


撒拉族风俗习惯


    (一)敬老

    尊敬老人是撒拉族全社会遵行的一种美德,在婚礼上朗诵的“乌热亥苏”中有一段是专门赞颂老人的:

    “人世间谁该受人们尊敬,为什么受人尊敬,他们饱尝了人间的苦痛,残风深水中得以幸存,满脸的皱纹,葆藏着生活经验的光辉,满脸的胡须,闪耀着生活的经验。”由此可见,撒拉族是时刻不忘尊敬老人的。在撒拉族地区,小辈们见了老人,必须先道“撒俩木”。对本村无儿无女的老人更为关心,人们天天去问寒问暖,送饭送水,年轻人还时常到山上为他们打柴。逢年过节或家里为祭奠亡人请人吃饭时,老人总是坐在炕中间。本孔木散内出了什么事,都要请老人参谋,征求他们的意见。村干部们协商村里的大事,也要先和老人们商量。

    在家里,老人更是倍受尊敬,好吃好喝的都要先紧老人吃,家里栽种的果品也要先请老人尝鲜;总之,在撒拉族中,老人的地位是显要的。

    (二)敬舅

    舅舅,在撒拉族人民中的地位是很重要的。“乌热亥苏”中也有一段话赞颂舅舅;“俗话说,铁出炉家,人出外家,咱们的阿舅,最应受人敬重。”

    撒拉族地区的各个家庭,在婚姻丧葬,人生礼仪等所有大事中,必须要有舅舅参加,如儿子娶媳妇,婚礼前要先请舅家的人美餐一顿,所备茶饭必须是上好的。有的还有专门的名词诸如“阿舅茶”,“阿舅包子”等等。婚前请阿舅吃饭,撒拉语叫“阿让恩的巴”,为儿子择偶,或把女儿许配人家,都得先征求舅舅的意见。若舅舅同意,家里方可考虑,若舅舅不同意,则应另想办法。

    在婚礼中,还得经舅舅抬“羊背子”(即把羊后背上最好的一部分肉割下来,包括二根筋巴)。假如女儿出嫁,男方也得给女方的舅舅以特殊招待。

    家里出了丧事,要首先通知舅舅,听取舅舅的意见及安排丧事。最后把亡人用过的一部分衣物送还给舅舅。

    总之,舅舅在家庭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任何人不敢怠慢,否则,舅舅可以任意处置。撒拉族有句俗语叫“阿舅打是白打”,足见舅舅的权威之厉害。

    服饰

    随着时代的变迁,撒拉人的衣饰发生很大的变化,从撒拉族民歌《阿里玛》、《依秀儿玛秀儿》、《河州事变歌》中可以窥见这个民族的服饰本来完全是中亚游牧民的风格:男子头戴卷沿羔皮帽,脚蹬半腰靴子,身着袷木夹(类似维吾尔族的袷袢),女子头戴青梭布。而今撒拉人的穿戴却是另一番款式;男女身穿白汗塔,青夹夹,头顶黑、白色圆帽,老年人多穿长衫,头缠“达斯达尔”(头巾);女子头戴“盖头”(老人白色,中年黑色,青年绿色),盖头有乔其纱的、有鸭绒的。青年妇女喜欢穿颜色艳丽的大襟衣服,上面套件黑坎肩,更喜欢佩戴金银耳环、戒指和手镯,脚穿绣花鞋。部分妇女还在额头手背刺上蓝色的梅花斑、指甲染上“海那”(指甲油)、斜襟钮扣上系个绣了花的针线荷包。显然,这些多是模仿了邻近的民族,主要还是回族的生活习惯。

    至于婴儿,一出世,撒拉人就给他穿上一件叫“gangeiüx”的白色衣,这种衣服非常简单,既无纽扣,又没有袖领,和埋葬亡人时所用的“卡凡”(裹尸布)一样,意味着清白圣洁地来到人间。婴儿稍大后,就换上连脚裤,用一条细带扎住脚踝,以免受凉患病。会走路时,男女的服装开始有别,女孩穿戴花服扎辫子。有些人家在孩子脖颈上挂一块三角形的布护符,里面装进避邪驱鬼的经文。撒拉语“图木尔”。

    撒拉男子十分忌讳穿红、黄色及花里胡哨的服装。

    婚姻风俗

    撒拉族实行早婚制,女九岁,男十二岁便承担了婚嫁的“非尔则”(神圣的天命)。撒拉族少女一般长到十四五岁便不准出门,待在闺房绣花或学锅台,等媒人登门说亲。撒拉人,不论男女,均以做“嫂吉”(媒人)为荣,每成全一件婚事,就等于积了一座“米那勒”(宣礼塔)的功德,所以人人乐意为之奔跑,并不索求任何报酬。“嫂吉”们也为此深受人们尊敬、爱戴,有“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下无媒不成亲”之说。在“乌热亥苏”中热情地比喻他们为“系铃人、盖印人、引路人”。说亲必须有两个媒人才行。订亲时,男方先给少女送一对耳环,表示“系定”,不再许配他人;几天后再送去一条“包头”(黑沙巾),算正式定亲。订亲全由父母做主,但必须征得近亲们的同意,其中阿舅的意见尤为重要,有“铁出炉家,人在外家”的说法。

    送彩礼时,声势虽大,礼并不多,送彩礼的人少则二、三十人,多则八、九十人,均为男人,用盘子端着妆奁。一般人家,彩礼仅有细衣料一套(缎子或灯芯绒),粗衣料一套(素布),富户人家则多送一件长羔皮筒。女方给新郎也只回敬一双布鞋和一双绣花布袜。这是因为相传先知穆罕默德的女儿哈其麦和阿里成婚时,阿里家贫如洗,只有一升大麦,一个手推石磨和一床破旧的铺盖。哈其麦非常寒心,哭着对父亲诉苦。先知大为不然,耐心启迪,说人在世上,要知足,有这点家当,就应当感谢真主。哈其麦听了,转忧为喜。撒拉族人民一直以此为楷模,忠实遵行,对以后结婚时出现的摆阔气、讲门面、重物轻人的行为,人们甚为不满,尤其是长辈们对此提出诚恳告诫和激烈抨击。

    婚礼一般在隆冬举行,因为这时草粮油足,肉肥价廉易贮藏,农活少,人手闲,另外,最主要的是人员齐,所有出门的人都陆续返家。仪式在黄昏时举行。先由女方的长辈在庭院里给新郎戴上新帽,系上绣花腰带。新郎给此人几元钱,说“撒俩木”,表示谢意;接着男方的亲属们一一上前,给新郎挂红;然后进入上房,由至亲陪伴,面对阿訇坐在炕下的木凳上。岳丈问新郎“我女儿ⅩⅩ已许配给你了,ⅩⅩ”新郎点头允认,或说“我承领了。”此后由阿訇大声起诵“尼卡亥”(证婚祝词),念毕,将盘中的红枣、核桃撒向在场的众人,至此,婚姻算正式准认,男女双方正式成为合法的夫妻了。

    禁忌

    过去,撒拉族的禁忌很多,其中一大部分是从他们所信奉的伊斯兰教来的。比如禁吃猪肉和自死的动物肉,禁喝动物的血,禁塑动物像,画动物;更禁崇拜一切偶像,在撒拉族居住的房屋内,禁止挂任何动物像或人像,禁止行奸、通奸,禁止喝酒、抽烟、赌博、偷盗、抢劫霸占;禁止在清真寺或墓地旁大小便,及在没有遮拦物的情况下朝西方大小便,忌讳吃了蒜葱和韭菜等有味之物后到清真寺做礼拜,家里有客时忌讳扫地,忌讳在家里的老人动筷前,其他人先吃饭,在斋月里,尤其禁止性行为,禁止白天吃喝玩乐。

    在撒拉地区,忌讳男女握手;忌讳女子独处时,外男子和她坐谈,女子禁忌更多,禁止已婚女子披头散发,禁止女子羞体外露,妻子生育时,丈夫不得在旁边伺候,在未念“尼卡亥”之前,禁止未婚夫妇同居并发生性关系。对于男子,禁止留长头发、八字胡、长指甲,忌讳男子穿红、黄颜色的衣服。

    总之,撒拉族的禁忌很多。有些符合科学道理,有些带有封建色彩。

建房习俗

    撒拉人居住的村庄,一般由几个“孔木散”组成,每个“孔木散”又居住在同一片区域内。外来户是不易居入这个区域内的。

    居住的房屋,多为土木结构平顶房。四合院,院墙的四角各立放一块白石头,这是接受了藏族的风俗。

    撒拉人的上房和厢房设在东、北、西面,留有较宽的廊檐,便于做活和雨天晒晾东西,房内两边是土炕,炕上放一对门箱,被毡枕头全叠落在上边。少数人家还保留着古时的壁框。对门靠墙处是面框、八仙桌,上面摆着各种器皿、花瓶、镜子、座钟等装饰及生活用品。伙房设在厢房的左右两侧。畜圈、厕所修在西南方较远的墙旮旯里。庭院里都有花圃,夏季,一进门,便馥香扑鼻,令人心旷神怡,房后是果园和菜地。

    孟达地处山区,木料充足,所以各家各户都修建了木制结构的楼房,当卧室用。围墙是用柳条编制的篱笆。分家时,父母与小儿子同居旧宅,其余的迁居新建的房屋。

    撒拉人的庄廓叫“巴孜日”,突厥语里是城镇的意思。随着环境的变化和语言的发展,其意逐渐缩小了。建“巴孜日”时“阿格乃”和“孔木散”的男子全来相助,当围墙打到四个转角时,各“阿格乃”都拿来油搅团、水果、核桃、糖果等慰劳打墙者。

    在修上堂时,撒拉人甚为重视。特别是上大梁时,百般招待帮工者和匠人们。竣工后,在大梁中央系一块方绸带,带里装有几枚清代通宝(现在放人民币)和一把粮食;有的还放一张写有阿拉伯祝福文的纸张,以示五谷丰登、财运亨通、人丁兴旺、吉祥如意。

    撒拉人的家门一般不正对上堂门,实不得已,在门内三米处筑一堵罩壁,以遮过往行人的视线。

    如有人乔居新庄廓,全村人便拿上茯茶和钱财,纷纷前往贺喜,东家也盛筵款待。

    撒拉人的房屋很讲艺术,雕梁画柱,十分醒目。所镂刻的花纹图案均为花绘树木和阿拉伯文书法,显得古朴素雅,清新庄重。动物画像颇受忌讳,由于住房坐北朝阳,因而一年四季室内光线充足,总是冬暖夏凉,舒适宜人。

    在修建较大的社会工程时,男女老幼踊跃参加,有力的鼎力相助,有钱的慷慨解囊。特别是修清真寺一类的宗教活动场所时,人们纷纷捐舍钱财,却不留自家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