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风俗习惯 > 佤族风俗习惯

佤族风俗习惯


佤族风俗习惯


    服饰

    佤族妇女都从事于家庭纺织。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家庭纺织满足不了他们生活的需要。长期以来,佤族缺少衣穿是很普遍的现象,有的妇女只穿一条麻布裙,有的男子只有一块遮羞 布。他们较普遍地穿上衣服是解放后的事。男女皆赤足,不穿鞋子,也不会做鞋子。

    男子剪发,头缠包头。包头巾有黑色、白色和红色。男子穿短衣,裤子短而肥大,尚黑色。 男青年一般领上戴有竹藤制的项圈,少数富有者戴银项圈和银手镯。有的男子还穿耳纹身。

    妇女的服饰,各村寨不同。岳宋妇女上身着披户,裙子长而大。马散妇女上身穿无领短衣, 裙子稍短,小腿上缚有裹脚布。芒杏、翁戛科等寨,因受拉祜族影响,上衣近似拉祜族,裙 子与岳宋同。中课、永广等寨,上衣与拉祜族和汉族相似,裙子与马散同。妇女都留长发, 不梳辫子,头发多披肩洒向脸颊两侧及肩背,用发箍从前额到脑后把头发拢住,这样既可保 证头发不散落在前影响视线,又显得美观大方,使用也很方便。发箍是佤族妇女最具特色的 头饰,在我国各民族中只有佤族使用,是识别佤族的最简明的标志。它呈半月形,中间宽, 两头窄,长约30多厘米,中部宽约10厘米,多用铝、银制成,也有竹藤制的。耳戴银环(最大的直径约六、七分),颈戴银项圈和若干串料珠(有的料珠中还加有贝壳)。腰围若干个竹 圈,小腿和大腿之间戴着若干个竹圈或藤圈,大小臂间戴有银饰,手指上也有戴戒指的。这样的服饰实在负担太重,很不方便,可是佤族却以为美。

    佤族的服饰可能与东南亚某些民族有历史渊源。例如,我国南北朝时期,对于东南亚的民族 就有这样的一段记载:“林邑……俗居处为洞,名曰干兰。……男女皆以横幅古贝绕腰而下 ,谓之干漫,亦曰都漫,穿耳贯小环。……自林邑,扶南以南诸国皆然也。”扶南至唐为真 腊,发展到今日即现在的柬埔寨。柬埔寨的居民主要是孟高棉族。佤语属南语系孟高棉语族 。所以,佤族在服饰上与东南亚某些民族(如高棉族)的共同点,也可以说明佤族与他们在族 源上的渊源关系。佤族有自制的布单和自外民族买来的棉毯,睡时作被,早晚冷时就披在身 上。佤族妇女的上衣是结构、剪裁及制作都很简单的贯头式。这种衣服是用一幅布双折,中 剜一洞,左右臂附近略剜掉一些,两裉连接便成,穿时从头上套下即可。佤族妇女上衣短小 ,紧身,领呈“V”字形,无袖,两裉和前襟均用线缝合,再配上彩织的花纹短裙,颇具现 代时装的韵味。

    婚俗

    佤族恋爱、婚姻比较自由,青年男女一般十五六岁就开始谈情说爱,形式是“串姑娘”。吃 了晚饭,姑娘们就三五相邀于一家,等候小伙子们到来。小伙们也三两成群到姑娘家串马。 串姑娘时,男女青年结下情谊,再经过多次交往,加深了解之后,如果小伙子爱上了某个姑 娘,便托人或亲自给姑娘送去求婚礼物。如果姑娘收下礼物,就算答应了男方求婚。然后小 伙子请媒人作伴,带上两包茶叶,两桶酒到女家向女方父母正式提亲。妇方父母同意后,小 伙子还得带上同样的礼物再到女家去“和翁”,即把婚事进一步定下来。“和翁”的当晚, 小伙子提一挂肉到姑娘家,请全寨人都来吃一点。至此,婚约才算最后订妥。

    命名

    佤族命名时用父子连名制,由自己上溯祖先。例如“散比里--比里松”,这是一个家谱中 的两代,其中“散比里”是指散而言,但却标明比里的儿子;“比里松”是指比里而言,却 又标明比里是松的儿子,两代相连虽仅指散与比里两人,但却标明儿子、父亲和祖父三代人 的辈份。

    盖房月

    每年夏历十月是佤族的“盖房月”。佤族人民一般到夏历十月准备盖房。谁家要新房,只要 事先招呼一声,各家便主动出工相助,主人则为帮忙的乡亲们准备泡酒和粮食,供盖房时解 热消暑。亲友邻居也事先准备泡酒或粮食。到盖房之日,送给盖房者,表示关心和祝贺。盖 完房后,乡亲们欢聚在新房前“贺新房”歌舞中,尽情地唱泡酒,热烈祝贺。西盟马散等寨 ,还有“大房子”。在盖大房子时,主人必须剽牛做鬼,备酒饭,供参加修建者和祝贺者食 用。盖大房子前后几天,有全寨性的唱歌跳舞。佤族一家盖房大家相帮,是他们的传统习俗 ,有的出劳力,有的既出劳力还送建筑材料和酒饭。因此,参加修建房的常有三四十人,甚 至全寨都参加。由于房子结构简单,当日即可完成。

    丧葬

    佤族成年人死了,鸣枪敲锣报丧,小孩子死了不报丧。成年人死后,一般第三天就埋葬,空 小孩死当日埋。实行土葬,棺是用一段较粗的树干刳成的。用时将尸体放于挖的圆木中, 两 半合起来用篾或藤捆紧。所以佤族的棺是圆柱形,而非木板做成的长方形。丧葬时,家人哭 泣 哀悼,每天清魔巴杀鸡或杀猪“做鬼”,举行祭祀,祝愿亡灵安息,保佑平安。葬后,当事 之家忌生产数日,无其它服丧活动、无丧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