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风俗习惯 > 城隍-土地-灶王

城隍-土地-灶王


城隍-土地-灶王


    在中国,凡是县级以上的城市都有城隍庙,供奉着代表一级阴曹地府的地方官——城隍爷,因为城隍爷与百姓日常生活的关系最密切最普及。中国上古时代并无城隍爷,也就没有城隍庙,是从蜡祭的八神中和社神信仰中转化而来的。解放前,日照城、莒州城中都有城隍庙,并且香火极盛。

    蜡祭的八神是:先啬、司啬、农、邮表 、猫虎、坊、水庸、昆虫。其中坊是房屋的后墙,水庸是小水沟,这两种信仰正是城隍的前身。大概在古代尚无比较完整的城市结构,在从村镇到城市的发展过程中,房屋的墙和排水沟与城市的建设最为密切,从外表看,除了交通用的道路,城市建设的内容也就只有墙和水沟了,所以城隍庙的出现,正是城市建设发展的结果。其神职,大概最初也只是保佑墙的坚固、水沟的畅通,因此在城隍爷的大堂上方悬有“护佑城池”之匾,足以为证。至后来才逐渐演化为阴间城市的地方官。据迷信的说法,城隍爷是督管城市中居民的官司、处理民间善恶贫富之纠纷和生老病死等事,人死了首先要到城隍爷那里报到,然后再去阴界。

    城隍信仰出现在南北朝,此时为民间信仰,尚未脱出保卫城池的职能。到了隋唐时代,城隍的信仰已有了止雨祈晴,甚至有借助人力与河神相斗,使城池完好,此时城隍的职能扩大了,与人沟通,能助善除恶了。

    到五代时,各地的城隍爷开始有了封号。到宋代时,大小城池都有了城隍庙,城隍神则成了有德于民,有功于国的鬼神。城隍爷必须有有功之臣担任,如肖何、范增、灌婴都做过城隍神。明代初,大封城隍神,按所治地方的等级而定城隍神之品级,并要求城隍庙的建制与阳间的府、州、县、卫的治所相同。由于对城隍信仰的推崇,也就使城隍神的地位提高起来了,管辖的事物也就越来越多。凡是死去的人,在阴间里生活中的善恶之事,都归城隍爷管辖。尤其是在阳间地方官解决不了的事,城隍爷可以解决。如今城隍庙不复存在,那城隍神也就不知去向了,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故事了。

    古代社祭,即土地信仰。这种信仰与民众的关系最为密切,每逢节日必敬土地爷。社祭的品级很多,设有大社、天社、国社,这些高级的场所是天子、诸侯、大夫祭祀土地爷活动的地方,而普通百姓只能二十五家置一社神。汉代又有私社,也是十家五家共为田社,其神为社公。这些社公可以遍布于有人烟的地方,凡祈晴雨,救水旱都可以祭之。后来数家置一社的制度消灭了,而神却保留下来,成了农村随处可见的土地公了。土地是诸神中最小的等级,其司职也从止旱止雨延伸为在暗中考察人之邪正善恶的小神。土地神也和城隍神一样,以鬼之灵者当之。韩愈、沈约、岳飞都曾被奉为土地。

    土地的信仰,实际上是中国古代封建政权地方吏治的补充,即村长,活着的村长解决不了的事,土地可以解决,村长不知道的事,土地可以知道。人死了要到土地庙报到,在未去城隍庙之前,家人要去“送汤”。现在还保留着人死了要“送汤”的民俗。所以土地不过是封建政权借以约束人们行为的偶像而已。

    自从有了火,火与炊也就成为人们在生存中不可缺少的东西。在远古时代,就有对灶神的信仰,称之为“先炊之人”。因为在古代部落里老年妇女负责烧火做饭的工作,所以以老妇为祭祀对象,大概也由于离不开火,灶神与火神也混到一起了。因此以炎帝或祝融这两位主火的神为灶神。大约在殷周时代,有“王为群姓立七灶”之说,其中祀灶列于七祀最后。庶民可以立一祀,或祀社,或祀户,可见自古以来家家都信奉灶神。后来国家祀典中又有五祀之说,即门、行、户、灶、中溜,以五官之神,即句芒、祝融、后土、蓐收、玄冥配食。大概国家祀典以祝融为灶神,而寻常百姓家祀灶还是保留着上古老妇之祭的遗俗,祀的是一位“状如美女”的灶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