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风俗习惯 > 元宵

元宵


元宵


    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因是一年中最早一次月圆,故称上元节。十三日为“上灯夜”,十八日为“落灯夜”,期间为“灯节”。有的地方行灯会、演“灯头戏”。祠庙和民家悬灯,称“灯祭”。灯的花样纷呈,较佳者有十二月连环走马灯,较多者为兔灯,意示玉兔伴着月宫(广寒宫)嫦娥,以地上的兔灯和“玉兔东升”相呼应,以慰其寂寞。

    上灯夜,兴吃芦?]汤果。十四夜,有“照蛇虫”习俗,儿童手提纸灯遍照屋角、墙脚、灶下等阴暗处,有的手持小铜锣,边敲打边吆呼:“嗄去,哒去,赶到茅山(鄞县南乡地名)喂草籽!嗄去,哒去,赶到深山去吃烂番薯! ”是日,农家在田头、田塍点火烧野草“驱邪”,俗叫“驱煌虫”,田塍干草燃着时犹如条条火龙,故又称“谭火龙”。此为岁时习俗和农业生产除虫害相结合的一种习俗。

    元宵夜,闹花灯,放鞭炮,吃汤圆。有的行灯会与“社火”相结合。镇海兴吃“丫头羹”,类似现在的百果羹。相传有家富豪吃厌了山珍海味,要门下各丫环每日轮做一道时新小菜,有个丫环集甜酸苦辣咸五味果品调煮成羹,后竞相仿效,遂相沿成习。是夜,少女相约于厕间、猪栏迎祭紫姑,亦叫迎祭厕姑,并扶乩,以卜长大后的智愚和婚姻。相传厕姑名何媚,山东寿阳李景之妾,因不容于李妻,常役以秽事,于是日悲愤而死,后奉为厕姑,俗叫“屙缸姑娘”。

    30年代后,灯会渐少。70年代末起,有的团体举办彩灯展览,民间有孩童提灯活动。
 

    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因是一年中最早一次月圆,故称上元节。十三日为“上灯夜”,十八日为“落灯夜”,期间为“灯节”。有的地方行灯会、演“灯头戏”。祠庙和民家悬灯,称“灯祭”。灯的花样纷呈,较佳者有十二月连环走马灯,较多者为兔灯,意示玉兔伴着月宫(广寒宫)嫦娥,以地上的兔灯和“玉兔东升”相呼应,以慰其寂寞。

    上灯夜,兴吃芦?]汤果。十四夜,有“照蛇虫”习俗,儿童手提纸灯遍照屋角、墙脚、灶下等阴暗处,有的手持小铜锣,边敲打边吆呼:“嗄去,哒去,赶到茅山(鄞县南乡地名)喂草籽!嗄去,哒去,赶到深山去吃烂番薯! ”是日,农家在田头、田塍点火烧野草“驱邪”,俗叫“驱煌虫”,田塍干草燃着时犹如条条火龙,故又称“谭火龙”。此为岁时习俗和农业生产除虫害相结合的一种习俗。

    元宵夜,闹花灯,放鞭炮,吃汤圆。有的行灯会与“社火”相结合。镇海兴吃“丫头羹”,类似现在的百果羹。相传有家富豪吃厌了山珍海味,要门下各丫环每日轮做一道时新小菜,有个丫环集甜酸苦辣咸五味果品调煮成羹,后竞相仿效,遂相沿成习。是夜,少女相约于厕间、猪栏迎祭紫姑,亦叫迎祭厕姑,并扶乩,以卜长大后的智愚和婚姻。相传厕姑名何媚,山东寿阳李景之妾,因不容于李妻,常役以秽事,于是日悲愤而死,后奉为厕姑,俗叫“屙缸姑娘”。

    30年代后,灯会渐少。70年代末起,有的团体举办彩灯展览,民间有孩童提灯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