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风俗习惯 > 沔阳民居的建筑习俗

沔阳民居的建筑习俗


沔阳民居的建筑习俗


    沔阳民居,受江汉水乡地貌制约和楚国建筑遗风影响,风格独特。

    高台基,沿河居 沔阳人民习惯挑筑高台作建房基地,这是楚建筑风格遗存,也与地处水乡泽国有关。人们苦于水淹浪拍和地潮浸湿,只好高筑台基。台基多呈长方形,中段建房,前有出场,后有阶延,以前宽后宽寓“前程远大,后地宽宏”之意。建在潜江市龙湾镇的楚离宫章华台,台分三层,登台三歇,又称“三体台”。

  门朝南,面墙齐 沔阳境内河道都是从西向东流,在东西向的河堤上,民房一字排开,整齐壮观。如果在斜向河堤上建房,聪明的沔阳人既要门朝南、又要沿河堤,就采取一家与一家成直角上前或挪后,整条村庄像“锯齿”,别有一番情趣。

  木结构,砖瓦房 沔阳民居多是砖瓦房屋,内部以穿斗式杉木列架为支撑,上承檩、梁、椽,中接堂方、楼方与杜衬,下以锁脚连列架,构成稳固的房体框架。加之沔阳人都会自己扳砖做瓦烧土窑,毗邻的汉阳侏儒山出产烧制石灰,故沔阳民居才有“高台大瓦屋”和“砖瓦屋、粉白墙”之美誉。

  同堂住,合族居 沔阳人情淳朴敦厚,注重“修身”“齐家”,多为“三世同堂”甚至“四世同堂”,亦有“五世其昌”者,家大口阔,住房随之扩建或新建,往往是“一堂两厢一套间”的格局,儿子媳妇、孙儿住两边厢房;长者居前房,少者居后房;老人们住神堂后面的“套间”为尊,安享“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同时,为了共同抵御自然害和人兽侵扰,沔阳又多以家族或宗族聚集而居,因而“张家湾”、“王家垸”等地名甚多。

  沔阳民居寄托着人们美好的期盼与追求,其建筑心理显著特征是:
 
  选址重风水 人们相信自然环境、地势地貌对建房的影响。虽不像风水先生那样深究“堪舆学”理论,但通过一代代上传下教,对建房的方位、朝向、节令和选址、规划、设计等颇有一番讲究。如,人们挑台起屋“不敢在太岁头上动土”,唯恐它降祸害人。民间认为太岁是蛰伏于某处地下肉滚滚的“瞎眼土狗”,如果在它上面建房,会把房子拱塌;人们更怕与死去的人争地,怕“鬼魂”出来作祟。许多农户宁可选择在低洼处挑筑高台起屋,也不愿在昔日的“乱葬岗”上建房;人们为求稳妥不犯禁忌,在下墙基开槽夯实时,特地牵来一头白牯牛沿基槽走几圈,甚至撒出几泡牛尿在基槽,让“牛魔大王”压倒“邪气”,让“阳气”驱走“阴气”;下基础前,铺张芦席在台基上然后垫土,提防万一遇到地下有什么“凶煞”之类,用芦席作为阴阳分隔之物,“它”住下,人住上,互不相扰。这也许是“阴阳只隔一张纸”俗信的应用,体现出楚人“崇巫祀鬼”的遗风。

  建筑重稳固 “万丈高楼从地起”,基础坚实房子才牢固。沔阳人挑台基,层土层硪夯实,不亚于修筑江堤。人们相信基础坚固才能稳如泰山。本来,穿斗式木架结构的房子框体,通过接檩、杜方、打榫、钉楔,就已经稳稳当当,但人们还是担心房子经不起风浪,列架柱础与墙脚均用城头砖或磉礅垫底,砌墙多用实砌或灌斗组成墙体,墙中用抓钉与柱子相连,墙头出线砖压顶,力图使房子四平八稳安如磐石。房固才能安居,安居才能乐业。

  布局重中心 沔阳民宅设计讲究中心与对称。大门与后门基本在一条轴线上,便于通风透气。大门、后门多用石坎,有的大门两边还有一对卧式或竖式石鼓,名日“门当”,据说,鬼怕鼓声,见鼓而退。门楣上有一对长一尺左右的圆柱形短桩,与地面平行,与门楣垂直,置于门头,称为“户对”:据说这对木桩象征男性阳物。房屋列架的中心是中柱,中柱是神圣的,既是一家之“栋”,又是远古神话中可作登天之梯的“建木”的遗存物化。其选材要粗直,传统高度为“一丈几尺八(寸)”,民间有“船不离五,屋不离八”之说,八与“发”谐音,俗信不离八就能不离“发”。中柱顶端戴一杉木板称为“纱帽”,它预示代代作官。房屋横向的中心是中檩,中檩下是屋梁,屋梁也是神圣的,俗信梁是天的化身,天上有太阳,梁上有亮灯,所以起屋的上梁仪式十分庄重。中檩上是屋脊,平直的屋脊两头翘起,象条青龙横卧屋脊上。俗谓“宁叫青龙高万丈,不让白虎抬头望”。神龙在屋脊,能使全家平安清吉。屋脊两头堆塑成尖齿状的牙脊头,也有寓意。牙齿在民间信仰中为生命之种和生命象征,是生命传递的载体.也是生气与活力的象征。它作为“身宝”充满生命的气息。故小儿换齿时,下牙脱落要扔上房顶作镇宅之宝。牙脊高翘,显露出以阳辟阴的威力,表现出阳气腾跃的气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