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风俗习惯 > 彝族饮食习俗

彝族饮食习俗


彝族饮食习俗


   居家饮食习俗餐制为一日两餐,沿袭已久今亦然。一般彝村,人们天明即出早工,九时左右歇工吃第一餐,十时左右食毕。休息一会又出午工,天暗才吃第二餐。农忙活重时节,正餐之间要有间餐,即随身粑烃、粑粑、馍馍、洋芋等食物到田地,随时加餐。如请有帮加餐也稍有讲究,或备以酒肉,或备以“多拿马”(见后以慰帮工。进餐方式在凉山彝区是席地而坐,饭菜盛于中直接搁置于地上或低矮的餐桌上,享餐者围坐就餐。食俗一般比较简单、随便。

  彝族在过年过节时都要椎牛打羊,宰猪宰鸡,而平时一般很少动牲,除非款待客人。过年节时还要吃砣砣肉、糍粑,喝坛坛酒、泡水酒、酒茶。广西彝族在九月初一过打粑节时有“尝新”习俗,即吃新稻谷。这些都是节日喜庆的食俗。

  礼仪食俗彝家好客,凡家中来客皆先要以酒相待。宴客规格或大或小,以椎牛为大礼,打羊、杀猪、宰鸡渐次之。打牲时,要将牲口牵至客前以示尊敬。以牛、羊待客皆不用刀,用手捏死或捶死,故称打牲,其手法极敏捷,往往牲未死而皮已剥。宴客时的座次顺序有一定的惯制,一般围锅庄席地而食,客人一般让坐于锅庄之上首,彝称“呷尔果”处;评价陪坐于锅庄之右首,彝称“尼木”处;帮忙者、妇女和亲友则坐于锅庄下首,彝称“呷基果”处。客人多时,顺延至右侧。行酒的次序依据彝谚“耕地由下而上,端酒以上而下”。先上座而后下座,“酒是老年人的,肉是年轻人的”,端酒给贵宾后,要先老年人或长辈,次给年轻人,人人有份。 

    秆秆酒  秆秆酒

  彝族口味喜酸、辣,嗜酒,有以酒待客之礼节。彝族民间或家庭中用玉米、高粱、糯米等配制的“秆秆酒”在西南地区是有名的。民族酒具如酒杯除全部木制外,还有用鹰爪作杯脚者,也有用羊角、牛角制成者。其他民族餐具或生活用品如碗、盘、勺、匙、杯、罐、钵、壶、烟斗等,也是用木制的,内外多涂彩漆,一般以黑色为底,再彩绘红、黄两色。

    转转酒  转转酒

  或在锅庄旁、或在路野、草坡、河边,彝族女三五成群席地而坐,一碗碗酒从右至左依次轮转着喝,个人喝后都要以左手横擦碗沿为礼,再递给身边的人。一只喝酒,不食肉菜。是彝族社会以酒交往的社会交际式。

    锅贴乳饼  锅贴乳饼

  锅贴乳饼是云南彝族的传统名菜。做法是将乳饼切成块,将鸡肉、肥膘捶成茸泥拌匀后加鸡蛋清、葱姜汁、味精、湿淀粉,拌至发亮成鸡泥。然后在乳饼上刷上蛋清糊,塌上鸡泥,摊平,用火腿、黄瓜皮丝排成花粘在鸡泥上,再刷蛋清糊,上笼稍蒸定型后用花生油煎至熟透即可。此菜形态美观,色泽黄亮,鲜香软嫩,佐酒尤佳。 

    坨坨肉  坨坨肉

  大小凉山彝家的传统美肴。一般选用彝寨特有的山地小猪,约三十斤左右,宰杀制作。常以之待客,俗以为小猪发育尚未成熟是圣洁的,用以街待客才能表示对客人的尊敬。方法是以火烧去毛,切成块状后下锅,刚一煮熟就捞起来拌以佐料,如盐、海椒,再加上“穆库”的根或花研成的末,味鲜肉嫩,独具风味。牛、羊、鸡也可用此法食用。  荞耙耙  荞耙耙

  由于彝族聚居的地方地势高峻、气候严寒,农作物大多以种植荞麦、燕麦、玉米、土豆为主,因此,多以荞麦、玉米和土豆为主食。

  彝族妇女把荞麦磨成粉后,多做成粑粑,放在火塘内烧着吃,或用铁锅烤着吃,也有的煮着吃。

   居家饮食习俗餐制为一日两餐,沿袭已久今亦然。一般彝村,人们天明即出早工,九时左右歇工吃第一餐,十时左右食毕。休息一会又出午工,天暗才吃第二餐。农忙活重时节,正餐之间要有间餐,即随身粑烃、粑粑、馍馍、洋芋等食物到田地,随时加餐。如请有帮加餐也稍有讲究,或备以酒肉,或备以“多拿马”(见后以慰帮工。进餐方式在凉山彝区是席地而坐,饭菜盛于中直接搁置于地上或低矮的餐桌上,享餐者围坐就餐。食俗一般比较简单、随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