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风俗习惯 > 秀山社会风俗—方言、谚语

秀山社会风俗—方言、谚语


秀山社会风俗—方言、谚语


    第一节  方  言
    秀山地方汉语言属川东南方言区,与邻县差异不大。但秀山方言也有自己的特色。从语音上看,比较突出的是缺“le”,如“叶”读“yi”,“别”读成“bi”,“帖”读成“di”,“烈士”读成“力士”,“切菜”读成“奇菜”。有时把有le韵母的“e”换成an ,如“灭”,读成“绵”,“黑”读成“咸”。在宋农、龙池、洪安等地,f、h不分,把“开会”读成“开费”。“黄花”读成“房发(fā)”,“飞机”读成“灰机”,此外还将“同志”读成“懂志”,“板板桥”读成“摆摆桥”,“秀山”读成“秀沙”等等。解放后,通过普通话的推广,在广大青少年中发音已逐步趋于规范。

    此外,还有一些残留的汉语古词发音及客家话语。如“吃饭”说成“其饭”,“随时”说时“徐时”,“详细”说成“强细”,对儿子呼为“仔”。

    因民族及地缘关系,县内有不少独特的方言土语,并世代相传。

    指地点的词:将这地方、那地方说成这王子、那王子;这堂、那堂、这堂果、那堂果;这个郎场、那个郎场。

    疑问词:“什么”读成“咱个、懒样、晃子”。

    语尾词:清溪地区的“薅”,梅江地区的“打”,溶溪地区的“得”。如说:他是昨天来的“薅”,今天赶场“打”,吃饭没“得”。

    称谓词:把(bà)(祖母)、满(叔)、牙(父亲)、仔(儿子)、老仔仔(老头子)、老汉(父亲)、爹(父亲)、大爷二爷(大哥二哥)、姥姥(小儿子、弟弟)、毛弟(弟弟)、女花子(少、幼女,含贬义)、老把把(bà)(老年妇女)、屋头人(妻子)、外头人(丈夫)、男边家、女边家(指男人女人)、农会(指男子)、棒老二(土匪)、墨老壳(贼盗)、火老二(富豪人家)、油头(讨厌的人)、岔巴、千番人(多指妇女说话不得体或爱拨弄是非)、二路客、二气客、坏(读上声)客(指行为放荡、粗鲁的男人)。

    数量时限词:一凯两凯(即一个两个之意)、一哈哈(一下子)、一港港(一会儿)、二天(以后)、煞果(结果、最后)。

    表动作的词:歹饭(吃饭)、歹鱼(捉鱼)、抬(拿)、拉坡、拉树(拉即爬之意)、拿牛、洒牛(犁牛)、弄(平声)来扯(故意无理纠缠)、叙毛(开玩笑)、扯谈(闲谈)、弯栓(挑剔、作弄人)、经佑(服侍)、宵夜(吃夜宵)、充壳子(吹牛)、车街、车马路(逛、游之意)、搭充嘴(骂旁人搭话)、麻光子石(哄骗之意)、吼(吵闹)、做高、问高(做完、问遍之意)、落独(在最低层、在最后)。

    表事物名称时间的词:房干(房间、卧室)、叫居子(蟋蟀)、格蚤(跳蚤)、牯牛(公牛)、沙牛(母牛);少午(中午)。

    形容事物的:点儿嘎、点儿屎、点点嘎(指少或小)、厚点(密点)、扎石(恼火)、歹毒(指力大或手段凶狠毒辣)、楼馊(肮脏)、叫口(厉害)、曲妈黑(很黑)、青怪怪的(很青)、乌季季的(乌色)、粗卡卡的(很粗)、绿瞎瞎的(很绿)、黄芹芹的(很黄)、青痛(很痛)、刮苦(很苦)、刮酸(很酸)、喷香(很香)、肥聋聋的(很肥)、圆纠纠的(很圆)、飞烫(很烫)、伤胃(伤脑筋、怄气)、遭孽(可怜)、狡灵(灵敏)、苟夹(吝啬)。

    第二节  谚  语
    一、农事及气象
    两春夹一冬  十个牛栏九个空  (春耕早)
    雨水有雨庄稼发  (预示风调雨顺)
    春分秋分  昼夜平分
    清明要明  谷雨要淋
    清明断雪  谷雨断霜
    立夏不下  犁耙高挂  (天旱)
    小满不满  干断田坎  (天旱)
    芒种夏至天  走路要人牵  (路滑)
    不怕立秋晴  就怕秋后淋
    处暑一天光  八月干死老青杠  (秋旱)
    白露无雨  百日无霜
    小雪雪满天  来年是丰年
    大雪积满雪  来年好谷麦
    云跑东  一场空  云跑南  雨成团
    早霞夜雨  夜霞火起  (天晴)
    山罩雨  河罩晴
    先打雷  后吹风  有雨也不凶
    天黄有雨  地黄必晴  人黄有病
    一日黄沙三日雨  三日黄沙九日晴
    蜻蜒飞屋檐  有雨在眼前
    上看初三四  下看十五、六  (预测天气变化)
    月亮打伞  晒破田坎
    十月无霜  碓头无糠  (欠收)
    十年难逢金满斗  百年难逢岁交春  (指正月初一恰逢立春日,民间认为是吉祥)
    六月三场雨  遍地是黄金
    雷公先唱歌  有雨也不多
    烟雾不出门  必确雨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