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风俗习惯 > 建宁客家传统艺术与时令

建宁客家传统艺术与时令


建宁客家传统艺术与时令


    建宁历史悠久,民间传统艺术源远流长,且风格独特,形式多样,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
   
    一、傩舞

    始源于清道光二年(1822)间。相传当时大地干裂,万物枯萎,虫害成灾。为避免粮食绝收,村民百姓自发组织一支“乞神保收”的民间鼓乐队来乞求五谷菩萨天降雨露,驱除病虫,驱邪镇魔,祈盼五谷丰收,久而久之形成现在的民间民俗活动——傩舞。溪源乡大岭村至今每年农历五月二十五还开展这一富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民俗活动。

    傩舞的表演形式是以大众组合而成。主要有七人领头表演,一人扛百家伞,六人戴六种颜色的面具,即六个扮相,代表双、福、禄、寿、喜、全六位神仙。其中四位神仙肩挑担子,一头是线毯,一头是鼓。当地人把毯喻为“坦”,意即平平坦坦,风调雨顺,无病无灾;鼓:比作稻谷饱满,也能用来击鼓助威,增加气氛。百家伞是各家的媳妇和姑娘自作各色布条系上铜钱缝合而成,布条上均写各自姓名、年份、吉祥词。百家伞紧随六位神仙其后,一人撑伞,并不停地转动、跳跃,表示给菩萨跪拜。随后是乐队。乐队共有八人组成,鼓、锣、钹、唢呐、笛子。调门不一,吹奏《五谷祭》。

    傩舞的表演形式有二种,一种是祭祀队伍串村走田埂来到田间路边,旗分二路,中间表演,随鼓声响起,由观音菩萨(白色面具)引导(手敲木鱼,挥动须杖)排成纵队(表示福禄寿喜各路神仙降至人间,驱除妖魔鬼怪,保丰收),而后变化成一字形,阴挡鬼怪,驱邪镇魔,并不断击鼓,喊声震天,反复数次。另一种是由白观音引路,按顺序福禄寿喜各神在先,百家伞、乐队、竖旗、三角旗其后,边走边喊,绕田埂而行,所走过的田块都能天降雨露,五谷丰收。活动时全村男女老少倾村出动,少则五、六十人,多则二、三百人。表演时,傩舞威威,喊声阵阵,锣鼓喧天,彩色旗飘动,鞭炮齐鸣,场面极为壮观。

    二、伞舞

    是客坊乡一种民间传统艺术活动形式,仅是每年农历正月,农户用来庆贺新春——“舞龙灯”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始从明朝年间的“伞灯”发展成清初的“伞舞”。客坊乡农历正月庆贺新春的民俗活动声势浩大,它集龙灯、伞灯、花钵灯、打团牌、跳马灯、杂耍及民间小调弹唱吹打为一体的综合性喜庆娱乐形式。而“伞舞”尤为出色,更吸引观众。其主要表演形式如下:

    伞灯为主另有八个少女手执花钵灯,按一个步法随乐而舞,其形式是伞灯居中,收一人执着就地不停旋转,直到整个表演结束。伞灯配以花旦小丑说唱形式表演程序如下:由一支五至七人组成的吹打乐队,一少女手执伞灯居中旋转,一男古装小丑扮相手执马鞭引路,另一妙龄少女古装花旦扮相,由小丑指东道西,载歌载舞,曲调《小放牛》,其唱腔既有土京剧,又有本地话。“伞舞”一定要有“伞”,这“伞”颇有特色。“伞”以竹制骨架,大约80公分,以红、绿、金等色纸绘制喜、寿花本等图案。“伞”寓意是真龙天子出巡,以保一方平安。乐队由唢呐、二胡、京胡、钹、锣、鼓等七至十人组成,其中年长者师傅为指挥。“伞舞”自80年代以来深为文化部门重视,进行了大胆创新,把“伞”改为铜质凉伞保留了“伞灯”特色,并进一步把一把伞扩展为十把伞,乐队唢呐增至二十把,另钹、锣、鼓适当增加数人。这种“伞舞”表演声势大,规模壮观,十个少女手执特别制凉伞既保留了乡土特色,又引人入胜的舞姿和统一着装的衬托,吸引了众多观众。

    三、马灯舞

    是在建宁土戏和古乐队基础上发展起来。其表演形式灵活多样,动作细腻,优美大方,集闽西北山村民间马灯舞艺术之精华,独具乡土特色。均口镇台田村的马灯舞,历史悠久,舞风古朴,被誉为全县马灯舞之首。马灯舞传说源于元朝年间,当时盛行骑马习武的风气,为了表达骑士出征英勇杀敌的慷慨壮举,民间艺人就用马灯舞的一文世形式表现出来,把洗马、喂马、训马、出征等动作及舞蹈形式展示,体现了英勇的骑士爱护战马及胜利归来的喜悦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