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风俗习惯 > 正月乡村的迎神活动

正月乡村的迎神活动


正月乡村的迎神活动


    游神、迎神是福州乡村正月里举行的一种习俗活动,具有道教色彩。农历的正月初三至十五,便是游神的时间,成为乡村“做年”(春节)的重要活动之一。游神常以村为单位,有时数村联合,用敞篷大轿抬着当地供奉的神祗塑像,如泰山神、白马王、临水奶和各村单独供奉的主神、诸主神的部属,如孩儿弟、七爷、八爷和白须等竹制的“扎骨”神像,分别由人顶着,在锣鼓和鞭炮声中结队巡游村境,百姓夹道观看、迎接,场面热烈。

    旧时,福州东郊后浦村游神、迎神活动的规格和盛况,可列全东郊之首。该村始建于宋代,历史悠久,古风淳朴,祖庙里供奉着大王林千岁和女神后浦郎娘(简称“后浦奶”)的神像。林千岁系后浦村林姓村民的祖先,宋代人传说他很有才干,被某王认为义子,遂成“世子”,封千岁爷。世代后浦人都十分敬重崇拜这位始祖,并把他神化,尊为“大王”。后浦奶是女神临水陈靖姑手下三十六婆官中的一位,性情贤淑,心肠慈悲,庇佑村境的妇女儿童平安,有护胎救产、送生添丁、保稚佑童的无边法力,深受东郊几十个乡境百姓的信仰和膜拜。至今,后浦村庙中的壁画仍生动地描绘着她的功德。每年正月十一游“林大王”,十五游“后浦奶”,已成为后浦村的时俗,历世不衰,远近闻名。

    正月十一中午,后浦村祖庙里烛光摇曳,香火袅绕,鞭炮骤响,锣鼓喧天,一色古装打扮的八位男青年抬起“林大王”的塑像。留着青须、慈眉善眼、穿着龙袍的大王安坐在轿子上,一少女举着凉伞护驾。队伍出了庙门,开始巡游全村。前面锣鼓开道,“东忠境”彩牌紧随,“孩儿弟”跟着,十番尺乐队奏着乐曲,十几个踩高跷的男子倚着音乐节拍边唱 边走,并护卫着身后的“林大王”;“呼哄班”镇后,不时齐喊着“好啊”、“发财啊”、“风调雨顺啊”、“乡境平安啊”等吉语祥话,表达了全村百姓的祈愿。这长蛇般的队伍沿着村路迤逦前行,每到一个三叉路口,就有迎神、接神的案桌摆着,桌上放着水酒荤素,点着香烛。鞭炮燃起,道士念咒,祈求新春人寿年丰,全境平安。夹道观看的百姓在“大王”前的香炉里插上香烛,求得庇佑。孩童们跟着队伍穿插奔跑,兴高采烈。掌灯时分,林大王神像被游神队伍请进祖庙。 正月十五游“后浦奶”的队伍游得更久更远。统一着装的八位女子抬着神像从庙里出来,五彩缤纷的仪仗紧随其后。秀丽端庄的“后浦奶”手握许多鲜黄鲜黄的油菜花,俯视着全村的芸芸众生。每游到一处人多的地方,只见妇女们手持香烛恭迎路旁,不一会儿她们便蜂拥到女神前。婆婆为儿媳取下一枝油菜花,新妇为自己取走一枝油菜花,祈求今年能生儿育女。这就叫“请花”。队伍游出村外,经过凤坂、连潘、后屿、茶会、竹屿、台头和鼎屿诸村,一路应接不暇。“后浦奶”把送生添丁的法力分赐给了沿途请花的妇女,为那些不孕或难孕的妇女带来了最美好的祝愿和希望,如果有的人今年不生育,明年、后年还要再向“后浦奶”请花,一直到能生育为止。

    十五元宵夜,游神迎神活动达到高潮。主神已安坐神位,几尊未进庙的小神分别由男青年抱着,从数里外的田头地边争着往庙里跑,最先到者会得到人们最多的祝福。等到所有的神祗都入庙安坐后,庙前焰火四起,锣鼓震耳,“火树银花触目红,揭天鼓吹闹春风”,一直到深夜。 福州游神迎神习俗,到50年代后渐废;80年代以来,包括后浦村在内的部分村庄又有所恢复,渐渐剔除掉其中封建迷信的糟粕,增加了道教文化和女神陈靖姑文化的内容。

    早年,福州还有许多迎神活动,如迎吴颜爷、迎泰山、迎城隍、迎尚书等。因此种活动封建迷信色彩浓厚,提高了认识的市民不予提倡,遂逐渐地淡化,唯春节期间被称为“迎年”的游神还能看到。笔者以为,作为民俗,作为庆春节或元宵的迎年活动如引导得当,是无可非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