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风俗习惯 > 保生大帝

保生大帝


保生大帝


    保生大帝原名吴本(音滔,义"进取"),后世又尊为吴真人、大道公、花轿真人等。

    吴本是宋代泉州府同安县白礁村人(解放后同安县归厦门市,白礁村却划归漳州龙海县)。生于宋太宗大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卒于仁宗景佑二年(公元1035年)。幼年时父亲患病,缺医身亡,令他立志学医,普救众生。初拜蛇医为师,翻山越岭,采药制药;后云游四方求师,刻苦钻研,渐精通医理医术。《闽书旧志》言其使用一根五寸长铜针,对患者穴位经络施针,使气血流畅。再辅以汤药等,虽奇疾沉疴,立愈。

    后来,他回到故乡,在离自礁5里地的青礁龙湫坑,搭寮凿井,炼丹制药,行医济世。

    宋明道二年(公元1033年),泉州一带发生瘟疫,他奔走四方,针灸、草药并用,活人无数。翌年,闽南瘟疫再度流行,他又带徒弟四乡奔走,不分贵贱,不计酬劳,按病投药,如矢破的,不知挽回多少垂危的生命!

    宋景情二年(1035年),吴本在文圃山石崖上采草药,不幸失足,跌落悬崖,与世长辞。卒后,乡人感戴他的恩德,画肖像供奉。据说,其时白礁一带土匪猖厥,乡人便诣像请命。未几,贼酋竟丧亡。于是产生了各种关于吴真人的神话传说。宋绍兴二十一年(公元1151年),乡人便合力在他制药行医的青礁龙湫坑修建了"龙湫庵",雕塑神像,祀奉"医灵真人",香火日盛。

    宋乾道二年(公元1166年),朝廷赐庙额"慈济"。从此,奉祀吴真人的慈济宫便在闽南各地纷纷创立。

    宋庆元年间(公元1195年),朝廷追封吴真人为忠显侯。开禧二年(公元1207年),南方大旱,而漳泉一带,传说因祈祷吴真人,竟"岁以大熟"。因此嘉定(公元1208年)时,又封为英惠侯。自此,东至莆田、长乐,西至河州、潮州,对大道公吴真人的信仰大为流行。到宋理宗宝庆年间,封"康佑侯",端平年间又封"灵护侯",嘉熙年间晋封为"正佑公",隔年再封为"冲应真人"。

    明洪武年间,明太祖又封他为"医灵妙道真君"。明永乐十七年(公元1419年),据传,文皇后患乳疾,太医高手,百药不效。一日,梦吴本牵红丝线缠乳上,以灸医之,顿时康复。皇后于梦中间吴真人居所,有何求请。吴笑答无所求,飘然离去。皇后惊醒,发现病已痊愈。惊喜之余,急忙派人往福建同安白礁、青礁查询。当得知果真有行医济世吴真人之庙,立即奏情敕封吴真人为"吴天医灵妙惠真君万寿无极保生大帝"。同时,特命使臣到白礁建造皇宫式的殿宇,赐名"白礁慈济宫",俗称"西宫"。而吴本行医处青礁"龙湫庵"则翻建为"青礁慈济宫",俗称"东宫"。

    民间传说,当年郑成功力收复台湾,筹造战船时,因运输困难,急需木材,临时向青礁"东宫"拆借两殿木料,并请匠人在"东宫"依样塑造吴真人金身,祈请压阵助战,许愿"收复台湾后重建故宫"。台湾收复后,郑成功军队便在学甲镇郑军登陆处,修建一座仿如青礁吴真人庙的"慈济宫",供奉随军压阵的吴真人全身。因此,学甲镇慈济宫,便成为台湾第一座保生大帝庙。

    作为吴真人本源之地的厦门,信奉保生大帝的自然非常之多。据清道光间《厦门志》所载,厦门单独奉祀保生大帝的庙宇虽然只有吴厝巷寿山宫、桥仔头玄妙宫、马柱青龙宫、后莲鳌山宫4座,但同时奉祀天后和吴真人的宫府却达23座之多。考虑到清廷对妈祖的大力推崇,估计有一些宫庙,原本是只奉祀保生大帝,后来在官方的鼓吹下,才一道供奉妈祖。如西门外的慈济宫,也是同时奉祀吴真人和妈祖的。但从宫名可以看出,原先必是保生大帝庙,妈祖当是后来才摆进去的。

    对保生大帝的信仰,在台湾民间同样非常流行。这大约同开台初期,瘴疠多,得病后缺医少药,只有求助于保生大帝的情况,有相当的关系。近年来,台湾的保生大帝信众常常组织进香团,在农历三月十五日吴真人诞辰庆典时,来厦门青礁慈济官谒祖进香。青礁慈济宫在政府拨款和台胞捐助下,重修一新,并且成立了"吴真人研究会"。吴真人信仰和妈祖信仰,已经成为凝聚台湾同胞,海外侨胞的文化象征,而湄洲和青礁、白礁,也成为他们认祖归宗的朝圣地。 

    保生大帝原名吴本(音滔,义"进取"),后世又尊为吴真人、大道公、花轿真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