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风俗习惯 > 七巧节习俗

七巧节习俗


七巧节习俗


  

  相传农历七月初七,是牛郎织女天河相会的日子。仰望夏日夜空,清朗静谧,繁星闪烁,天空有一条白茫茫的带子横贯南北,像是天空的一条银河。织女星在天河的东边,发出青色的光辉,她的旁边紧挨着四颗小星,恰似一台织布机;在天河西边,和织女星遥遥相对的另一颗发光的亮星,就是牛郎星。他的前后有两颗小星,正好构成一副担子,象征着牛郎担着两个孩子。人们说是这条银河把多情的牛郎和织女隔开了,只有到每年七月初七,天下的喜鹊搭成一座鹊桥,他们才能相见。

  这个美丽的传说始于汉朝,《诗小雅大东》说:“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胶彼织女,终日七襄,不成报章。皖彼牵牛,不以服箱。”这是牛郎、织女神话传说的雏形,那时织女、牵牛还只是天河二星,并无神的色彩,诗中提到了织女“报章”、牵牛“服箱”,只是就这两颗星的名称发生的联想。正是这一联想产生了牛郎和七彩节的来历。

  “牛郎织女”的传说经过千余年的代代相传,深入人心,并且各民族各地区都有不同的传说故事。在南昌也有一个传说版本,它与南昌市的闹事区“洗马池”有密切的关系。“洗马池”本名“浴仙池”,乾龙十九年修撰的《南昌县志》有记载:洗马池在郡城东南
角……曾有少年看到七个美女把彩衣脱下放在岸边,在池中洗浴。少年恶作剧地把其中一件彩衣藏起来,美女们洗完后就穿上彩衣变成白鹤飞去了,唯独丢了衣服的美女没能飞走。随后跟随少年到其家中,与少年结为夫妻,约定三年后还衣。三年期满美女穿上彩衣飞去了。由于民间口头流传,七巧节的文化内涵使这一传说越传越美丽动人。几千年来,曾吸引了无数富于幻想的女孩。

  神话传说中的织女,是天上神仙世界的巧妇。传说她纤纤玉手,飞舞金梭,能织出彩霞般的锦绣。这天织成的锦绣,当然是人间女子向往的。七夕乞巧的节俗,正是在民众这种心理动机中生成的:七夕傍晚,妇女们扫净庭院,沐浴更衣后,家家门口都摆满香案,奉上七杯净水,贡上香花瓜果,姑嫂、四邻、同窗闺友,纷纷显示自己所做的绣花鞋、鸳鸯枕、石榴裙、虎头帽、香荷包等女工,还有以姑娘巧手编织制作的精致工艺品、民间玩具、包括手剪的各种窗花、鞋花及工笔画等,琳琅满目,一件件陈列出来,让亲友邻里及过往人观赏评论,满街恰似一个女工技艺博览会。

  南昌古时乞巧活动多半为“丢针卜巧”的风俗。清同治《南昌县志》记载:“七日日中,女儿以小瓷盘晒水少顷,投针其上,针浮下现诸影,得刀见新形,其喜贴,杵形,则优,谓劳苦且拙,亦乞戏也”。也就是说,农历七月初七中午,女孩子用小瓷盘装一点水放在太阳下,把针浮在水面上。如果水底出现剪形影子,表明,自己善女红,则高兴;如果出现钻杵形影子,就忧愁,据说这预示着自己既劳苦,又苯手苯脚,实际上,这也是一种乞巧游戏。正所谓唐代诗人祖咏诗曰:“闺女求天女,更阑意未阑。玉庭开粉席,罗袖捧金盘。向月穿针易,迎风整线难。不知谁得巧?明旦试相看。”至于乞巧的方式,各地还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如穿针乞巧、投针验巧、喜蛛应巧等。

  南昌还把农历七月七日称作“女儿节”,每逢这一天,人们就要把出嫁的女儿接回家来,以免天帝发现女儿与女婿长期生活在一起,把他们像牛郎织女一样强迫分开。在南昌新建县一带,七夕这天要把全村庄的雄鸡宰掉,因为没有雄鸡报晓,牛郎织女就可朝夕相守,不再离别;在南昌安义县一带,传说七夕节这天,牵牛、织女两星总是竟夜经天,在黎明前,百鸟升天,为牛郎织女相
会搭桥。百姓白天不猎禽鸟,有的半夜三更起床,两眼注视天空,观赏星象,讲述有关牛郎织女的故事;还有的焚香祷告,祝愿牛郎、织女喜相见,直到太阳升起,人们方才离去。

  七月初七还有拜魁星爷的习俗。魁星爷就是魁斗星,既二十八宿中的奎星,为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也叫魁星。古时科举取大,中状元称为“大魁天下士”或称“一举夺魁”。旧时的读书人相信魁星爷与榜上题名有关,因此,魁星阁遍布全国各地,人们拜祭魁星爷也十分虔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