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风俗习惯 > 赣西北祭祖傩由来及其仪式活动

赣西北祭祖傩由来及其仪式活动


赣西北祭祖傩由来及其仪式活动


  

  在赣西北以武宁县为中心的地带,流行数个同姓村庄联合祭敬宗族祖先行傩的习俗。如熊姓、王姓、陈姓,他们对受敬仰的远祖,都有神话般的传说,宗族视其为保护神,称为菩萨。每年岁除或新春,同姓宗族人氏便各自组织衔傩队、打傩队或摆傩戏队,以轿扛抬祖先偶像,到同姓宗族村庄巡视,领受敬祀,祈保宗族太平吉祥。这种祭祖活动,在举行一定仪式后,便由儿童表演傩,或同宗男女老少团聚,以对歌形式唱傩歌,祈祖赐福。本文系词查报告.分别写了几种不同祭祖悼的传说、组织方法、祭祀仪式和艺术形式。笔者并为这种由真儿童表演的祭祖傩溯源,认为这是汉代宫廷大傩中“振子”的延续;武宁这种小儿舞傩则是由湖
北荆州传来。

  一九九二年初冬笔者下乡考察,发现在江西的西北部,风行一种以祭敬祖先,祈求本宗族太平的傩活动。这种傩与敬祖仪式紧密结合,一般是由同姓宗族的几个村庄联合组织而成。每年正月间,人们抬着菩萨(即受敬仰的远祖)出行到各庄,由同姓村民在祭敬先祖后,便由儿童舞傩,或唱傩歌。这既是缅怀远祖,又是祈保同姓宗族康泰、五谷丰收、人畜兴旺的一种民俗活动、影响极其深远。

  一、祭祖傩的由来

   赣西北的祭租傩流行于武宁、瑞昌、修水、靖安等县,并以武宁县为中心,自古就颇为盛行。武宁等地处赣鄂边界,东北部与瑞昌接壤;东靠德安、永修;南与靖安交界;西邻修水;北和湖北省通山、阳新相连。武宁扼赣鄂陆上交通孔道,为江西北面屏障,又是兵家必争之地。南宋民族英雄岳飞就曾两度宰师经过武宁县境;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曾据守在此抗击明军;太平天国将领李秀成、石达开等攻占武宁县城后,以此作为战略据点。而赣西北的傩文化又是源远流长,目前发现以武宁县为中心的宗族大姓祭祖傩就是其中的主要代表。现将这些祭祖傩的由来分述于下。

  (一)武宁县双溪村的衔傩

   所谓“衔傩”即一个村庄接一个村庄衔接下去的傩活动,也称 “地地戏”,流行于武宁中部和东北部石渡、丰良、双溪及瑞昌县南义乡。以双溪村为例,这一带熊姓乡民,信奉他们的一位女祖先――熊子达太公之妻名“王氏太婆”。每年正月间,接王氏太婆、熊太公圣 驾(偶像)到八个熊姓村受祀祈福后,便演唱地地戏。熊姓宗族这种信仰的由来,据民间传说,先祖熊子达原是宋朝的兵部尚书。熊子达与邻县德安的王氏女玉真结婚后,王氏懂仙术,以两片竹作竹马,并施以仙术,这竹马便可日行千里、夜行八百。熊太公每夜乘骑竹马返家,拂晓前又乘竹马赶回朝廷。婆母常听得夜间有人与儿媳说话,便追问此事,王氏告知是郎回来了。婆母不信,京城距家甚远,儿子每夜怎得归?王氏告知是骑马归,竹马现在门角处。婆母去看竹马时并抚摸着,因婆母正处月经期,便亵渎了神马而失灵,使熊子达不能按时赶回朝廷。皇帝早朝,熊于达未到,触犯律条,皇帝大怒,遂下令以大钟囚罩熊子达。其妻王氏太婆闻讯,即带仆人赶赴京城,行至一条河边过渡,船老板汪、郭、刘三人欲娶太婆为妻,说渡人不渡马,渡单不渡双。太婆便作法,鸣雷轰,火烧。船老板急呼救命,太婆收了法术,船老板甘愿为太婆手下部将,同往京城去救熊太公。太婆带领他们沿途演唱戴面具的地地戏混进朝廷.只见艄太公被钟囚罩着,太婆便作雷祛揭开钟罩,欲救出熊太公。只要作法三次便可揭开钟罩。第一次作法钟罩稍动;第二次再作法钟罩刚掀开一角,熊太公急不可待的伸出头来,钟罩突然盖下,熊太公头被切断而身亡。王氏太婆便向皇帝哭闹,并作雷法,日夜不停的打雷,闹得皇帝不安宁,才下令为熊子达做了四十九天大醮,并赐一金制头,与尸体同殓入棺,送回家乡安葬。为防人盗窃金头,还令备九十九副盛熊子达衣物的棺材为掩护,于是熊子达的一百副棺材沿途逐 个安葬。据说金头棺材被后代人在现今鲁溪乡双溪村的竹园内掘出。而王氏有懿德,懂仙术,替天行道,皇帝封她为“圣母太乙元君”。此后,熊姓宗族每年正月就要衔傩,祭祖王氏太婆、熊大公,祈保全族兴旺发达。与太婆同往京城的仆人及汪、郭、刘等,作为太婆
的部将,也受陪祀。当时太婆进京救夫是唱地地戏的,所以,熊姓在祭敬祖后,便由儿童演戴面具的地地戏,这一活动在武宁县统称衔傩。和鲁溪乡近邻的瑞昌县南义乡,熊、王两姓又将这种祖传的祭祖傩称为“地盘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