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风俗习惯 > 台湾居住民俗

台湾居住民俗


台湾居住民俗


    南部嘉义和屏东平原的平埔人以竹子作为建屋的主要原料,其次才是木材。当地的气候夏季温暖,冬季少雨。季风带的竹林长得非常茂盛,大片大片的竹林被砍伐下来,作为房屋的墙壁,圆木仅做柱子和屋梁。屋顶上铺的是遍地生长的茅草。房屋一般离地近2米,圆形的住房直径大概有5-10多米不等,屋顶是倒漏斗形的,有的里面用板壁隔开。 
 
  “囤”的造法是先以竹子、木头结成椽桷,也就像现在的钢筋骨架一样。然后剖开竹子,用竹片编成竹墙,再将茅草编织成两大扇,两扇两扇中间竖立起大梁。待到上顶的时候,必须准备丰盛的酒肉佳肴,邀请村社里的亲朋好友一二十八一起上梁,上梁后免不了又要有庆祝仪式,就是聚饮一番。而造好的房屋就像一个倒扣的木船,宽6米多,长足足有10米以上,前门和后门是相通的。相传这是由于他们的祖先受到岸边倾覆的木舟启发而设计出的房屋样式。  

  新港、肖垅一带的平埔人,在筑竹墙之前,还要先填土为地基,把地面打结实,以使房区能顶住风雨和洪水的侵蚀。材料是就地取材,设计要能抵抗大自然的侵害,尤其要适应当地夏季湿热多雨的季节。“囤”的屋檐设计超过地基4米多,几乎要垂到地面,这样既可以避烈日又可以遮暴雨,其实用性很强。  

  北部台北盆地和宜兰平原的平境人,因居住地树林多,所以造房普遍使用木板。因为当地气候潮湿,地势低洼,所以他们的房屋往往建得比较高。所以房屋的居室一般须造梯子才能进入。楼板是成片的木板拼成,既能防潮,又很舒适。平埔人的住房比较简单,居室内部很少有隔断,一家大小全住在一起,只不过床铺是分开的。房间里的摆设很简单,没有桌椅,没有床架,甚至没有任何家具。仅有的是房间中央近一米高的台子,是一家大小就餐的地方。大间的房子既当卧室又当厨房,这与平埔人早先游耕的习惯是分不开的,对于经常搬迁的家,家具显然是多余的。  

  房间的四周种了许多的槟榔、椰树和竹林,白天可以遮阳避日,晚上树香与果香飘来,别有一番情趣。  
  十七八世纪的平埔人有一种风俗,就是要求成年未婚男子集体居住。这与东南亚一些民族有相同之处。吕宋岛、婆罗洲都有过男子成年离家外出住在公屋的住宿习惯,这种房屋,兼有寝室。集会的用途,还摆有宗教气氛极浓的其他物品。  

  平埔人把专门为未婚男子集体住宿的房屋叫做‘福寮”。阿里山和浊水溪流域内山各社还筑有未婚女子的小屋,叫做“笼仔”,而男子集体宿舍则称为“公廨”。青年男子在“公廨”内架上木架当床,分左右两排,没有蚊帐被褥之类的床上用品。由于这里住的全部是年轻人,所以住宿生活往往很活跃,时常欢歌笑语通宵达旦。有的“公廨”还有青壮年之分。集体居住的目的,还有一项就是与部落防护和团体狩猎有关,因为大伙聚合在一起,不管是打猎还是对付外来骚扰都能“招之即来,来之能战”。在规模较大的部落里,这样的“公廨”不只一座,有的还按年龄级别分开往。  

  郑成功收复台湾之后,平埔青年集体住宿的居所有所变化。他们在村社外盖起一座茅草屋亭,里面有三个房间,当地的土目和通事就在这几议事。“公廨”的周围,日夜都有青壮年执勤站岗,传递公文,通风报信。“公廨”也就成了公共机关和地方自治场所,同时、兼有招待外来官方人员住宿的地方。有的“公廨’建设高高的木桩上,除了青年集会外,还起“?望楼”的作用。  

  专供成年女子和未婚女子居住的“笼仔”又称“猫邻”。这种建筑也很有特色。未婚的女于住在“猫邻”里,等待未婚男子前来相会。夜晚,饱含情意的平埔男子在“猫邻”外吹弹起动听的嘴琴,平埔少女则在室内向窗外张望,一旦情投意合,便出来招呼他进屋,这种撮合的对象,她们称为“牵手”,这种叫法真的很形象,很贴切,很浪漫,就像台湾的一首歌《牵手》。